百词典

《闻万福华义士刺虏臣王之春不中,感赋》

时间: 2025-05-05 22:34:08

诗句

君权无上侠魂销,荆聂芳踪黯不豪。

如此江山寥落甚,有人呼起大风潮。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22:34:08

原文展示:

闻万福华义士刺虏臣王之春不中,感赋 君权无上侠魂销,荆聂芳踪黯不豪。 如此江山寥落甚,有人呼起大风潮。

白话文翻译: 君主的权力至高无上,侠义的精神逐渐消逝,荆轲和聂政的英勇事迹也变得黯淡无光。 这样的江山显得格外寥落,但仍有人呼唤着掀起巨大的风潮。

注释:

  • 君权无上:指君主的权力至高无上,无人能及。
  • 侠魂销:侠义的精神逐渐消逝。
  • 荆聂芳踪:指荆轲和聂政的英勇事迹,两人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刺客。
  • 黯不豪:变得黯淡无光,不再显得英勇。
  • 寥落甚:非常寥落,形容景象萧条。
  • 呼起大风潮:呼唤着掀起巨大的风潮,比喻有人试图引发重大的变革或运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柳亚子(1887-1958),原名柳弃疾,字亚子,江苏吴江人,近代著名诗人、政治活动家。他的诗歌多表达对时局的关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柳亚子在得知万福华刺杀王之春未遂的事件后有感而作。万福华是清末民初的革命志士,因刺杀清朝官员王之春未遂而被捕。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革命志士的英勇斗争。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君权的至高无上和侠义精神的消逝,表达了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感慨。诗中提到的“荆聂芳踪黯不豪”,既是对古代侠义英雄的怀念,也是对当时社会侠义精神缺失的哀叹。最后两句“如此江山寥落甚,有人呼起大风潮”,则展现了诗人对社会变革的期待和对革命志士的赞扬,体现了柳亚子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君权无上侠魂销”:首句直接点出了君主权力的至高无上和侠义精神的消逝,形成鲜明对比。
  2. “荆聂芳踪黯不豪”:通过提及古代侠义英雄荆轲和聂政,进一步强调了侠义精神的缺失。
  3. “如此江山寥落甚”:描绘了当时社会的萧条景象,反映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4. “有人呼起大风潮”: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变革的期待,呼唤着有人能够掀起巨大的风潮,改变现状。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君权与侠魂的对比,突出了侠义精神的缺失。
  • 典故:使用荆轲和聂政的典故,增强了诗歌的历史感和文化内涵。
  • 象征:“大风潮”象征着社会变革和革命运动。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时代变迁的感慨和对社会变革的期待。诗人通过对君权和侠义精神的对比,表达了对侠义精神消逝的哀叹,同时呼唤着有人能够掀起社会变革的风潮,改变国家的命运。

意象分析:

  • 君权无上:象征着权力的集中和压迫。
  • 侠魂销:象征着侠义精神的缺失和消逝。
  • 荆聂芳踪:象征着古代侠义英雄的英勇事迹。
  • 大风潮:象征着社会变革和革命运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荆聂芳踪”指的是哪两位古代侠义英雄? A. 荆轲和聂政 B. 荆轲和项羽 C. 聂政和刘邦 D. 荆轲和刘邦 答案:A

  2. 诗中的“大风潮”象征着什么? A. 自然灾害 B. 社会变革 C. 政治运动 D. 经济危机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柳亚子的《感怀》: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革命的期待。
  • 黄遵宪的《己亥杂诗》:反映了清末社会的动荡和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诗词对比:

  • 柳亚子的《感怀》与《闻万福华义士刺虏臣王之春不中,感赋》: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革命的期待,但在表达方式和情感色彩上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柳亚子诗选》:收录了柳亚子的多首诗歌,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和思想内容。
  • 《中国近代诗歌史》:详细介绍了中国近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代表诗人,有助于理解柳亚子诗歌的历史背景。

相关查询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访成都望江楼 水调歌头 题友人词并示方邺大匡 水调歌头·三楚诗书帅 水调歌头(寿常州刘守) 水调歌头·岁晚念行役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补寿何诗孙舍人五十。时君将乞郡,余亦将游岭南矣 水调歌头 送腾霄将军出任苏淮特区行政长官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瞠呼其后 共振 三芝 髟字旁的字 调神畅情 遗智 马字旁的字 丢眉丢眼 假手旁人 骨字旁的字 迷结尾的成语 龙飞凤起 罗绣 梨花简 鬯字旁的字 谷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