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杵歌七首 其一》

时间: 2025-05-07 06:30:42

诗句

亟亟城城城亟成,小儿齐唱杵歌声。

杵歌传作睢阳曲,中有哭声能陷城。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6:30:42

原文展示:

亟亟城城城亟成,小儿齐唱杵歌声。杵歌传作睢阳曲,中有哭声能陷城。

白话文翻译:

城墙不断地修建,小孩子们齐声唱着杵歌。这杵歌传唱成了睢阳的曲调,其中夹杂着哭声,仿佛能让城陷落。

注释:

  • 亟亟:急促的样子,这里形容修城的急切。
  • 城城:指城墙,也可以理解为城池。
  • 杵歌:指一种民间歌谣,通常是在杵臼时所唱,表达生活的艰辛。
  • 睢阳:地名,古代睢阳是一个重要的城市,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 陷城:城被攻陷,形容悲惨的局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维桢(1296年-1370年),元代诗人,字子华,号天柱,浙江人。他是元代著名的词人和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对社会的深刻观察而闻名。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元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诗人以儿童的歌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反映了对现实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杵歌七首 其一》通过简单的儿童歌声,展现了战争带来的苦难与悲哀。诗中“亟亟城城城亟成”一句,表现出修城的急迫和无奈,暗示了社会动荡和对安全的渴望。儿童的歌声在这里并不单纯是欢乐的象征,反而透出一股悲凉。在这欢乐的旋律中,夹杂着对家庭和故土的思念与无助,形成鲜明的对比。

“杵歌传作睢阳曲”一句,说明这种民间文化的传承与流变,同时也暗示着地域文化的融合。而“中有哭声能陷城”则是整首诗的高潮,哭声不仅是对战乱的哀悼,更是对无辜生命的控诉。通过儿童的视角,诗人引导读者关注那些被战争遗忘的弱者,这种同情与关切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深沉。

整首诗在形式上采用了简单的叠词和对仗,使歌曲的韵律感加强,体现了民间歌曲的特征。通过对儿童歌声的描写,杨维桢不仅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表达了对未来的思考与期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亟亟城城城亟成:急切地修建城墙,反映出当时战乱频繁,民众生活在恐惧中。
  • 小儿齐唱杵歌声:儿童们在唱歌,表现出一种天真无邪的生活场景。
  • 杵歌传作睢阳曲:这首歌流传至睢阳,显示了文化的传播与影响。
  • 中有哭声能陷城:哭声中包含着无奈与悲哀,暗示战争带来的惨痛后果。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亟亟”和“城城”,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哭声被赋予了能“陷城”的能力,体现出情感的强烈。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儿童的歌声反映了对战争的控诉与对和平的渴望,表达了对生命和家园的深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杵歌:象征着民间的生活和文化,也代表着普通人的声音。
  • 哭声:象征着苦难、哀伤,反映出战争带来的影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亟亟城城”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状态? A. 和平安定 B. 战乱频繁 C. 文化繁荣

  2. “杵歌”在诗中主要代表什么? A. 小孩的欢乐 B. 民间生活的艰辛 C. 宫廷音乐

  3. 诗人通过哪些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A. 对仗 B. 拟人 C. 比喻 D. 以上皆是

答案

  1. B
  2. B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 杨维桢的《杵歌七首》与杜甫的《春望》都表现了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但杨维桢通过儿童的视角更显温柔与无奈,杜甫则更直接地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杨维桢研究》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点绛唇三月晦日于常熟虞山赋此送春 点绛唇二首 其二 点绛唇 点绛唇雁来红 其一 点绛唇•消閒 点绛唇 闲情 点绛唇 喜芍药发芽 点绛唇 谭光词为其母寿,光年亦六十矣 点绛唇 次商台符韵送何侍御 点绛唇 其一 送春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靡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折冲万里 徐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黛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面戒 怀刺不适 好彩 见猎心喜 米字旁的字 予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敛黛 赤字旁的字 克字旁的字 雪鬓霜毛 销瘠 釆字旁的字 扑杀此獠 青山不老 夕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