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51: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51:07
王湛蓄深器,世人不能窥。
大慧实若愚,人遂以为痴。
可怜济父子,同门不识之。
何况隔千里,而欲求人知。
王湛有着深厚的才华,世人却无法看透。
大智的人实际上像是愚笨,结果人们反而认为他愚蠢。
可怜的是济父子同门,却不识彼此的才华。
更何况他们相隔千里,想要让他人了解自己。
杨维桢(1280-1350),元代著名诗人、书法家和绘画家,号思白,晚号白石老人。他的诗歌多以写景抒情为主,擅长用典,风格独特,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览古四十二首》是杨维桢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元代政治动荡、社会动乱的背景下,诗人通过古诗反映当时社会的种种现象,表达对人才的珍惜与对世俗眼光的批判。
这首诗深刻地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障碍以及社会对智慧的误解。诗的开头通过“王湛蓄深器”引入,强调了有些人虽然才华横溢,但却难以被世俗所理解。接着,诗人用“大慧实若愚”这句,反映了真正聪明的人往往被误解为愚笨,揭示了智慧与常识之间的鸿沟。
“可怜济父子,同门不识之”则生动地描绘了即便是同门之人,彼此也可能因为观点或境遇的不同而无法相互理解。最后一句“何况隔千里,而欲求人知”,进一步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更是心灵上的。这种情感的隔阂让人感到无奈与惋惜。
全诗在用字上简练而富有深意,情感真挚,既有对智慧的赞美,也有对世俗眼光的批判,反映了诗人深邃的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
整首诗表达了对真正智慧的珍惜与敬仰,反映了社会对才华的误解与忽视,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理解的重要性。
诗中提到的“王湛”是谁?
诗人认为真正的智慧常常被视为:
“同门不识之”主要表达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