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览古四十二首 其二十七》

时间: 2025-05-01 03:51:07

诗句

王湛蓄深器,世人不能窥。

大慧实若愚,人遂以为痴。

可怜济父子,同门不识之。

何况隔千里,而欲求人知。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51:07

原文展示:

王湛蓄深器,世人不能窥。
大慧实若愚,人遂以为痴。
可怜济父子,同门不识之。
何况隔千里,而欲求人知。

白话文翻译:

王湛有着深厚的才华,世人却无法看透。
大智的人实际上像是愚笨,结果人们反而认为他愚蠢。
可怜的是济父子同门,却不识彼此的才华。
更何况他们相隔千里,想要让他人了解自己。

注释:

  • 王湛:指王湛(王士祯),名湛,字士祯,元代诗人,善于藏器于身,才华深厚。
  • 深器:深厚的才华或能力。
  • 大慧:指智慧超群的人。
  • 人遂以为痴:人们因此而认为他是愚痴的。
  • 济父子:指同门的朋友或师兄弟,暗指彼此间的无知。
  • 千里:比喻相隔甚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维桢(1280-1350),元代著名诗人、书法家和绘画家,号思白,晚号白石老人。他的诗歌多以写景抒情为主,擅长用典,风格独特,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览古四十二首》是杨维桢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元代政治动荡、社会动乱的背景下,诗人通过古诗反映当时社会的种种现象,表达对人才的珍惜与对世俗眼光的批判。

诗歌鉴赏:

这首诗深刻地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障碍以及社会对智慧的误解。诗的开头通过“王湛蓄深器”引入,强调了有些人虽然才华横溢,但却难以被世俗所理解。接着,诗人用“大慧实若愚”这句,反映了真正聪明的人往往被误解为愚笨,揭示了智慧与常识之间的鸿沟。

“可怜济父子,同门不识之”则生动地描绘了即便是同门之人,彼此也可能因为观点或境遇的不同而无法相互理解。最后一句“何况隔千里,而欲求人知”,进一步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更是心灵上的。这种情感的隔阂让人感到无奈与惋惜。

全诗在用字上简练而富有深意,情感真挚,既有对智慧的赞美,也有对世俗眼光的批判,反映了诗人深邃的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王湛蓄深器:王湛拥有深厚的才华。
  • 世人不能窥:世人无法看透他的才华。
  • 大慧实若愚:真正聪明的人反而被认为是愚笨。
  • 人遂以为痴:因此,人们认为他是无知的。
  • 可怜济父子:可怜的是同门的朋友。
  • 同门不识之:但彼此却不识得对方的才华。
  • 何况隔千里:更何况相隔千里。
  • 而欲求人知:想要让他人了解自己。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深器”和“愚”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智慧被误解的主题。
  • 比喻:用“千里”比喻心灵上的距离,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真正智慧的珍惜与敬仰,反映了社会对才华的误解与忽视,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理解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深器:象征深厚的才华与能力。
  • 大慧:象征真正的智慧。
  • 济父子:象征同门之情与相互理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王湛”是谁?

    • A. 一位普通人
    • B. 元代的诗人
    • C. 一位商人
  2. 诗人认为真正的智慧常常被视为:

    • A. 聪明
    • B. 愚笨
    • C. 普通
  3. “同门不识之”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亲密的友谊
    • B. 彼此的无知
    • C. 朋友的帮助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李白杨维桢在对智慧的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处,李白的豪放与杨维桢的深思相辅相成,展现了不同的智慧理解和表达方式。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凤求凰 闻莺有怀故园 龟山晚泊 田园乐 菩萨蛮(十一之九) 忆仙姿(九之九) 寒松叹(胜胜慢二首) 怀寄寇元弼王文举十首之八招元弼 寄题泉南陈氏步云亭 和陈传道秋日十咏之七秋望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匸字旁的字 那搭里 督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之死靡他 动息 得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高字旁的字 卖畚 元元之民 相与为一 哗众取宠 角字旁的字 彑字旁的字 街谈巷语 鬼字旁的字 病狂丧心 见兔放鹰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