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杂咏一百首·两生》

时间: 2025-05-07 06:10:09

诗句

尚恐公污我,何妨史失名。

深衣与短制,同召不同行。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6:10:09

原文展示:

尚恐公污我,何妨史失名。深衣与短制,同召不同行。

白话文翻译:

我尚且担心您会污蔑我,何况史书中也可能遗漏我的名字。即使穿着深衣与短制的服装同被召唤,也不会同行而去。

注释:

  • 尚恐:仍然担心。
  • 公污我:您会对我诋毁。
  • 何妨:何必在乎,何妨碍。
  • 史失名:历史上可能会遗漏我的名字。
  • 深衣:古代士人常穿的长袍。
  • 短制:短小的衣服,可能是指士人的便装。
  • 同召不同行:被同样召唤却不同行,表现出对比与疏远。

典故解析:

“深衣”与“短制”在古代服饰中代表了不同身份的象征,通常与士人和普通百姓的区分有关。诗中提到的“史失名”则反映了历史记载的局限性,许多人的贡献往往被遗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1269年),字梦阮,号石庵,南宋时期的诗人、书法家,以豪放、清新的诗风著称。他在政治上曾任职于朝廷,但因朝政腐败而辞官,晚年隐居,致力于文学创作。

创作背景:

《杂咏一百首》是刘克庄的一部重要诗集,反映了他对社会、历史的思考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本诗写于他对个人名声与历史记载的无奈之感,表达了对名利的淡泊与对自身处境的思索。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深衣”与“短制”,展现了诗人对身份的反思以及对社会地位的无奈。诗中流露出一种对历史名声的忧虑,表现出一种隐士的孤独感与无奈。刘克庄在这里不仅关注个人的荣辱得失,还隐含了对历史的思考,认为即使有才华的人也可能被历史遗忘。诗的结构简练,情感真挚,运用对仗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诗中“尚恐公污我”的自谦与“史失名”的无奈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诗人对名声的淡然与对过往的无奈。整首诗透露出一种对清白的坚持和对历史的深思,适合读者在静思中反复品味。

诗词解析:

  • 尚恐公污我:诗人表达了对他人评价的担忧,说明他对名声的重视。
  • 何妨史失名:即使历史记载有遗漏,诗人也表现出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 深衣与短制:对比两种不同的服饰,象征着不同的社会身份。
  • 同召不同行:暗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隔阂,尽管处于同一环境,但内心却可能是孤独的。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深衣与短制”形成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
  • 比喻:通过服饰象征身份地位,隐喻社会的复杂性。
  • 排比:诗句中使用排比手法,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名声的忧虑以及对历史记载的不满,表现出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和对社会关系的反思。诗人以简洁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哲思,体现了他对名利的淡泊态度以及对人际关系的复杂理解。

意象分析:

  • 深衣:象征着传统的士人身份,代表儒家文化的传承。
  • 短制:则可能象征着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反映出社会的多样性。
  • 污名:代表着对个人名声的担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刘克庄的“深衣”象征什么?

    • A. 贫穷
    • B. 士人身份
    • C. 普通百姓
    • D. 战士
  2. 诗中提到的“史失名”是指什么?

    • A. 历史不公
    • B. 名字被记住
    • C. 诗人名声显赫
    • D. 文化传承

答案:

  1. B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别》
  • 杜甫《登高》

诗词对比:

  • 比较刘克庄与王维的诗作,刘克庄更显豪放,王维则倾向于婉约与隐逸。两者均在作品中探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但表达方式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文学史》
  • 《宋代诗人研究》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回黄坦 题张晞颜两花图二首 其一 繁杏 胥口 蜀州西湖 岩桂 乙巳十月朔开炉三首 其二 次韵许季韶通判水乡席上 次韵陆务观编修新津遇雨,不得登修觉山,径 雨凉二首呈宗伟 初入峡山效孟东野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千刀万剐 比字旁的字 无形进出口 鸾颠凤倒 到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坛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又字旁的字 虎字头的字 白昼见鬼 心旷神怡 业趣 区种 汲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禾字旁的字 卖狗皮膏药 食不知味 乱失 反犬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