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2:10:47
原文展示:
雠书不必天禄阁,林下巾箱且自携。
时有田翁来暱钦,嗟无太乙照青藜。
白话文翻译:
不必非得在天禄阁校对书籍,林中自己携带的小箱子里就有书。
时常有田间的老人来亲近我,感叹没有太乙星照亮我的青藜杖。
注释:
- 雠书:校对书籍。
- 天禄阁:古代藏书楼,这里指官方的图书馆。
- 巾箱:小箱子,古代文人常用以携带书籍。
- 暱钦:亲近、敬仰。
- 太乙:古代神话中的星神,这里比喻高人指点。
- 青藜:用青藜木制成的杖,古代文人常用作手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嵲,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看出其淡泊名利,喜好隐逸山林的生活态度。此诗反映了作者在山中校书时的生活情景,以及与田间老人的交往。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作者隐居山林时所作,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满足和对知识的热爱,同时也流露出对高人指点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在山中校书的情景,展现了他对知识的追求和对隐逸生活的热爱。首句“雠书不必天禄阁,林下巾箱且自携”表明作者不依赖官方的图书馆,而是自己携带书籍,体现了他的独立和自主。后两句“时有田翁来暱钦,嗟无太乙照青藜”则表达了作者与田间老人的亲近,以及对高人指点的渴望,反映了他的人文关怀和对知识的追求。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隐逸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雠书不必天禄阁”,表明作者不依赖官方的图书馆,而是自己携带书籍,体现了他的独立和自主。
- 第二句:“林下巾箱且自携”,进一步强调作者自己携带书籍,喜欢在林中校书,展现了他的隐逸生活。
- 第三句:“时有田翁来暱钦”,表达了作者与田间老人的亲近,体现了他人文关怀的一面。
- 第四句:“嗟无太乙照青藜”,流露出作者对高人指点的渴望,反映了他对知识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太乙照青藜”比喻高人指点,形象生动。
- 对仗:“雠书不必天禄阁,林下巾箱且自携”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隐逸生活和对知识的追求,表达了作者对独立自主生活的热爱,以及对高人指点的渴望。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天禄阁”、“巾箱”、“田翁”、“太乙”、“青藜”。
- 文化内涵:“天禄阁”代表官方的图书馆,“巾箱”代表个人携带的书籍,“田翁”代表亲近的友人,“太乙”代表高人指点,“青藜”代表文人的手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雠书不必天禄阁”中的“雠书”是什么意思?
A. 读书 B. 校对书籍 C. 书写
- 诗中“林下巾箱且自携”中的“巾箱”是指什么?
A. 大箱子 B. 小箱子 C. 书架
- 诗中“嗟无太乙照青藜”中的“太乙”是指什么?
A. 星神 B. 文人 C. 官员
答案: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隐逸山林的生活态度。
- 陶渊明《归园田居》:展现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满足。
诗词对比:
- 张嵲此诗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表达了隐逸生活的满足,但张嵲的诗更多了一层对知识的追求和对高人指点的渴望。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嵲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文学史》:提供了宋代文学的背景知识,有助于理解张嵲的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