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6:12: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6:12:14
羽檄西来趣会兵,秋风胡虏更纵横。
烽火石岭塞垣迥,马渡分河波浪生。
使者漫传苏武节,君王频幸亚夫营。
百年信誓明如日,何事纷纷起战争。
这首诗描绘了西方的急报传来,军队即将集结的情景,秋风萧瑟中,敌人更加猖狂。烽火在石岭间闪烁,边塞的防线异常险峻,战马过河时波浪翻滚。使者漫无目的地传递苏武的节令,君王频繁地前往亚夫的营地。百年的承诺如同明亮的太阳,何以如今却纷纷扰扰,竟然爆发了战争?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刘子翚,宋代诗人,擅长描绘战争与边塞生活,其作品常带有浓厚的爱国情怀。
创作背景: 在宋代,国家面临外敌入侵的威胁,诗人以此诗表达对战争的反思与对和平的渴望,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们的忧虑。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强烈的情感,展现了战争的紧迫感和对和平的渴望。开头的“羽檄西来趣会兵”,一方面描绘了战局的紧张,一方面暗示了国家内部的动荡。接下来对“秋风胡虏更纵横”的描写,传达了敌人对国家的威胁,秋风的冷峻与胡虏的猖狂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紧迫感。
“烽火石岭塞垣迥”的意象则用来描绘边疆的险峻与战火的频繁,展现了战争的惨烈。“马渡分河波浪生”更是生动地描绘出战士们在战斗中的艰难困苦,诗人通过细致的描写使读者感受到战争的混乱与无奈。
而后诗人提到“使者漫传苏武节”,不仅是对忠贞不屈的呼唤,更是对当下纷争的深刻反思,表明忠诚与信义在战争面前显得多么脆弱。结尾“百年信誓明如日,何事纷纷起战争”更是直指主题,质疑战争的起因,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人性理想的追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强调了忠诚与信义的可贵,同时也对纷争带来的痛苦表示深切的忧虑,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谊。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胡虏”指的是哪一类人?
a) 汉族人
b) 外族侵略者
c) 和平使者
“百年信誓明如日”用来表达什么?
a) 忠诚的可贵
b) 战争的必要
c) 和平的可怕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刘子翚的《会兵》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涉及边塞的主题,但前者更侧重于战争的紧迫与反思,而后者则通过壮丽的景色表现出一种豪情与壮志。两者在情感基调和表达意象上有所不同,前者更多表现出困惑与忧虑,后者则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