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6:13: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6:13:37
施枢的《东天目》
不辞巘险访龙潭,
潭底无穷碧似蓝。
乱石鸣滩溪过九,
飞泉泻瀑堑分三。
虽然道士能相引,
不比樵人得尽谙。
怊怅飞桥无路到,
乘风应许御云骖。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险,前往险峻的龙潭探访。潭水深邃,色彩如同蓝天。溪流在乱石间穿行,激起水声,飞泉从高处倾泻而下,形成三条瀑布。虽然道士能够引导我,但比起樵夫对这里的了解,还是不如他熟悉。感慨的是那飞桥无法到达,心里希望能乘风而行,骑上云头。
作者介绍:施枢,字子升,宋代诗人,晚期活动于南宋,生平事迹较少,但以山水诗著称。其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情感细腻,兼具哲理。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诗人寄情于山水,自然成为他抒发情感与思想的寄托,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和追求。
施枢的《东天目》是一首描绘自然山水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世间安宁的向往。诗的开头“不辞巘险访龙潭”即表现出诗人不顾艰险,勇于探寻未知的精神,展现了人类对自然的探索欲望。接着“潭底无穷碧似蓝”,生动地描绘了龙潭的美丽,层次分明的色彩描写使读者感受到潭水的深邃与神秘。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以“虽然道士能相引,不比樵人得尽谙”表达了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对樵夫的敬佩,暗示了即使是道士也无法与樵夫对自然的熟悉程度相比,折射出人对自然的真实体验和洞察力。最后“怊怅飞桥无路到,乘风应许御云骖”则流露出一种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与无奈,诗人向往超然物外的自由,却被现实的局限所束缚,表现出一种深沉的孤独感。
整体来看,这首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既有对自然的细腻描绘,也有对人生的哲思,展现了施枢作为宋代诗人的深邃与细腻。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展现了探索未知的勇气,同时也流露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感慨,反映了人生的无奈和追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人不辞辛苦去的地方是?
A. 龙潭
B. 高山
C. 河流
D. 溪谷
诗中“潭底无穷碧似蓝”主要描写了什么?
A. 潭水的深邃
B. 天空的颜色
C. 石头的形状
D. 云彩的变化
诗人认为樵人比谁更了解自然?
A. 道士
B. 渔夫
C. 旅人
D. 书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施枢的《东天目》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自然风景,前者侧重于险峻的探险,后者则更注重宁静的生活。施枢展现了对未知的渴望,而王维则流露出对安宁的向往,体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