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忆昔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5-04 07:44:23

诗句

忆昔扬州看月华,满城弦管满人家。

可怜今夜中秋月,独照寒蛩泣细沙。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7:44:23

原文展示:

忆昔扬州看月华,
满城弦管满人家。
可怜今夜中秋月,
独照寒蛩泣细沙。

白话文翻译:

回想当年在扬州看月亮的情景,
满城的乐器声响彻,家家户户都在欢庆。
可怜今夜的中秋月,
只照着寒冷的蟋蟀,泪滴细沙。

注释:

  • 忆昔:回忆过去。
  • 扬州:扬州是中国江苏省的一座城市,以其美丽的风景和繁荣的文化著称。
  • 月华:月光。
  • 弦管:指乐器,形容音乐声。
  • 可怜:可惜、令人怜惜。
  • 中秋月:指中秋节的月亮,象征团圆。
  • 独照:独自照耀,表现孤独感。
  • 寒蛩:寒冷的蟋蟀,象征秋天的凄凉。
  • 泣细沙:泪水滴在细沙上,传达悲伤的情感。

典故解析:

本诗提到的“中秋月”,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象征之一,象征团圆与思念。诗中通过对比昔日的热闹与今夜的孤寂,展现了时间流逝带来的变化与失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基(1311年-1375年),字伯温,号千里,元代末年著名的诗人、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诗作风格清新,情感真挚,尤其擅长描写人生的感悟与自然的景色。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元代末年,社会动荡不安,作者心中充满惆怅与思索,借助月亮的意象来表达自己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状的无奈。

诗歌鉴赏:

《忆昔二首 其二》是刘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深情回望。诗中以“忆昔”开头,直白地表明了诗人的怀旧情绪。前两句描绘了扬州的繁华,乐器声声、家家户户都在欢庆,展现出一幅生动的节日画面。这种热闹的氛围与后两句形成鲜明对比,特别是“可怜今夜中秋月”,诗人用“可怜”二字,表达了对现状的悲叹与无奈。此时的月光不再是欢庆的象征,而是孤独与伤感的寄托。最后一句“独照寒蛩泣细沙”,通过寒蛩的泣泪与细沙的结合,极具画面感,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凄凉。整首诗通过对比与意象的运用,完美地传递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生活的感叹,蕴含了浓厚的情感与哲理。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忆昔扬州看月华:回忆当年在扬州看月亮的情景。
    2. 满城弦管满人家:形容当时扬州的热闹,乐器声此起彼伏,家家户户都在庆祝。
    3. 可怜今夜中秋月:今夜的中秋月光可怜,暗示着孤独和失落。
    4. 独照寒蛩泣细沙:月光只照着孤独的蟋蟀,泪滴在细沙上,寓意悲伤与无奈。
  •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过去的热闹与现在的孤寂形成鲜明对比。
    • 拟人:寒蛩的“泣”字,赋予蟋蟀人类的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表达。
    • 比喻:将月光与孤独相结合,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感受。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比与意象的运用,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现实孤独的感叹,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失落与对人生的思考。

意象分析:

  • 月华:象征团圆、美好与思念。
  • 弦管:象征热闹与欢庆。
  • 寒蛩:象征孤独与凄凉。
  • 细沙:象征悲伤与流逝的时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扬州”代表了什么? A. 乡村
    B. 繁华都市
    C. 荒凉之地

  2. “可怜今夜中秋月”中的“可怜”表达了什么情感? A. 高兴
    B. 怀念与悲叹
    C. 生气

  3. 诗中“寒蛩泣细沙”中的“寒蛩”指的是什么? A. 蟋蟀
    B. 蛐蛐
    C. 昆虫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下独酌》李白
  • 《水调歌头》苏轼

诗词对比: 与苏轼的《水调歌头》对比,刘基的诗更多地表达了个人的孤独与怀旧,而苏轼则是通过月亮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两者都使用了月亮这一意象,但情感基调却有明显差异。

参考资料:

  • 《元代诗歌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大观》
  • 《刘基诗词集》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卖花声 秋分后,桂花海棠俱开,燕犹未去,戏作 卖花声 像生花 卖花声 卖花声 暮春感赋 卖花声 冬景 卖花声 卖花声 卖花声 夏闺 卖花声 暮春 卖花声 紫菊有近似墨菊者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绝圣弃知 睽睢 奉命惟谨 险结尾的成语 巾字旁的字 濯秀 丢魂丧胆 力字旁的字 授受不亲 哭嚎 包含屏的成语 鱼字旁的字 弓字旁的字 东扬西荡 赐临 兴结尾的成语 西字头的字 兵利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