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偈七首 其七》

时间: 2025-05-02 18:16:32

诗句

佛祖生冤家,悟道染泥土。

无为无事人,声色如聋瞽。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8:16:32

诗词名称: 偈七首 其七

作者: 释法演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佛祖生冤家,悟道染泥土。无为无事人,声色如聋瞽。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佛教教义的思考,诗中提到佛祖与冤家之间的关系,以及修行者如何在世俗生活中保持无为的态度。即使在世俗的喧嚣中,真正的修行人应该超然物外,保持内心的宁静。

注释:

  • 佛祖:指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象征智慧和觉悟。
  • 冤家:常指敌人或有恩怨的人,这里可以理解为世俗的烦恼。
  • 悟道:指领悟佛教的真理,达到觉悟的状态。
  • 染泥土:意指世俗的烦恼和尘世的纷扰。
  • 无为无事人:指不执着于世俗事物的人,追求内心的宁静。
  • 声色如聋瞽:形容对外界的声色欲望无感,不为其所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法演是宋代的僧人,他的诗歌多以佛教思想为核心,体现了深刻的哲理思考和对人生态度的探讨。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宋代,正值佛教文化盛行的时期,诗人通过诗歌表达对人生、烦恼及修行的思考,反映出当时社会对精神追求的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道出了深刻的哲理,透过“佛祖生冤家”一语,揭示了即便是佛祖也有面对冤屈与烦恼的一面,反映出佛教思想中“人皆有苦”的普遍性。诗中的“悟道染泥土”进一步展现了修行者在尘世中如何保持内心的清净与觉悟。接下来的“无为无事人”,则表达了理想的修行状态——超脱世俗,回归内心的宁静。“声色如聋瞽”则强调了在现代社会中,真实的修行者应该对外界的诱惑保持一种无动于衷的态度。整首诗通过矛盾的描写,展现了佛教的深邃哲理和对人生的思考,值得反复品味。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佛祖生冤家:指出佛祖虽无私无欲,但仍然受到世俗烦恼的困扰,象征着人们在修行中难免遇到的困惑和挑战。
    • 悟道染泥土:在领悟真理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世俗的污染,表现出修行者与世俗世界的关系。
    • 无为无事人:描绘理想的修行者,强调内心的宁静与超然。
    • 声色如聋瞽:表示一个真正的修行者应对世俗的诱惑保持无动于衷的态度。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无为无事人”与“声色如聋瞽”,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比喻:将“声色”比作聋瞽,强调对物质欲望的无感。
  • 主题思想:

    •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探讨佛教修行者在世俗生活中的态度,强调内心的宁静与超脱,借以传达对烦恼与执念的省思。

意象分析:

  • 佛祖:象征智慧与觉悟。
  • 冤家:象征人生的烦恼与挑战。
  • 泥土:象征世俗的污染与烦扰。
  • 声色:象征世俗的欲望与诱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佛祖生冤家”中的“冤家”指的是?
    A. 朋友
    B. 敌人
    C. 亲人
    D. 无关的人

  2. “无为无事人”表达的意思是?
    A. 忙忙碌碌
    B. 追求名利
    C. 超然物外
    D. 参与世俗

答案:

  1. B
  2.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庐山谣》李白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中的孤独与思乡,表现了对内心的追求与对人生的思考,与《偈七首 其七》的超然物外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中国古诗词鉴赏》
  • 《宋代诗歌研究》
  • 《佛教文化与诗歌》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哭日老二首 和林肃翁有所思韵 题韩柳庙碑一首 老病六言十首呈竹溪 其六 邻家孔雀 端午五言三首 丞相信庵赵公哀诗五首 跋方寔孙长短句 汉宫春(三和) 杂兴四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绞丝旁的字 祸作福阶 身字旁的字 蜱蜉戴盆 渡河香象 赶不上 禾字旁的字 直言极谏 包含辛的词语有哪些 马陵 千夫所指,无病而死 玉珠 飞鸿戏海 贝字旁的字 黍字旁的字 包含隔的成语 摇摇欲坠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