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2:58: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2:58:07
咏声
作者:韦应物
万物自生听,太空恒寂寥。
还从静中起,却向静中消。
全诗翻译:
万物都在静静地聆听,空旷的宇宙永远是那样的寂静。声音从静谧中产生,又在静谧中消失。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静”和“声”的关系可以看作是道家哲学的体现,强调自然的和谐与声的无常。
作者介绍
韦应物(737年-792年),字子云,唐代诗人,生于长安,曾任职于地方官吏。他的诗风清新脱俗,擅长描写自然景物,表达内心感受,具有浓厚的哲理性。
创作背景
《咏声》创作于韦应物的晚年,反映了他对人生、自然及声音的思考。此时社会动荡不安,诗人通过声音的哲理探讨,寄托了对安静、和谐生活的向往。
《咏声》是一首简洁而深邃的诗,诗人通过“声”这一主题,表现了对自然宇宙的感悟。开篇“万物自生听,太空恒寂寥”,展现了一种空旷的宇宙背景,描绘了自然界的宁静与和谐。这里的“听”字,既是对外界声音的感知,也象征着一种内在的反思。接着,诗人指出声音的源起与归宿,强调了声音虽然在静中诞生,却又必然消失于静中。这种对声音的观察,实际上是对人生无常、事物变化的隐喻。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传达出一种深邃的哲理,使读者在欣赏美的同时,感受到生命的短暂与宁静的重要。总之,《咏声》不仅是一首咏叹声音的诗,更是一首关于生命、宇宙和安静哲学的沉思之作。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本诗以声音为主题,探讨了声音与静的关系,反映了对自然和生命的深刻思考,传达了一种宁静的哲学。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万物自生听”意指:
A. 一切事物都有声音
B. 自然界的事物在静静地聆听
C. 声音的产生需要生物
D. 声音是自然界的主宰
诗歌的主题主要探讨了:
A. 声音的美
B. 自然与生命的关系
C.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D. 诗歌的艺术性
“太空恒寂寥”中的“恒”字意为:
A. 短暂
B. 变化
C. 永恒
D. 消失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以上是《咏声》的详细解析与学习材料,希望对您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