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谢王炳之惠石香鼎》

时间: 2025-05-07 09:50:22

诗句

薰炉宜小寝,鼎制琢晴岚。

香润云生础,烟明虹贯岩。

法从空处起,人向鼻头参。

一炷听秋雨,何时许对谈。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9:50:22

原文展示:

谢王炳之惠石香鼎
——黄庭坚

薰炉宜小寝,鼎制琢晴岚。
香润云生础,烟明虹贯岩。
法从空处起,人向鼻头参。
一炷听秋雨,何时许对谈。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香炉适合放在小卧室中,鼎的造型如同雕刻的晴天云彩。香气滋润得如同云彩在基石上生起,烟雾清晰得像彩虹穿过山岩。修行的法门从虚空中生起,人则在鼻尖处体验其中。一炷香在秋雨中轻轻燃烧,何时能够与你畅谈呢?

注释:

  • 薰炉:香炉,专门用来烧香的器具。
  • 鼎制:鼎的造型,指香鼎的造型。
  • :雕刻,精细的工艺。
  • 晴岚:晴天的云气,形容清新飘逸。
  • 香润:香气滋润,形容香气浓郁。
  • 云生础:云彩仿佛在石头上生起,形容香气的缥缈。
  • 烟明:烟雾清晰可见。
  • 虹贯岩:如同彩虹穿过岩石,形容烟雾的美丽。
  • 法从空处起:修行的法理从虚空中领悟而来。
  • 鼻头参:指用鼻子闻香,体会其中的奥妙。
  • 一炷:一根香。
  • 听秋雨:在秋雨中静静地感受香气。

典故解析:

在这首诗中,黄庭坚通过香鼎和香的意象,表达了对修行与精神世界的追求。香气在古代文化中常常被用来象征纯净和灵性,尤其是在道教和佛教中,香的燃烧被视作一种净化的方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宋代著名诗人、书法家,与苏轼、米芾并称为“宋四家”。他以豪放、奔放的个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开创了“山谷体”诗风。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黄庭坚晚年,反映了他对精神生活的沉思,以及对友人王炳之赠送的香鼎的感激之情。在诗中,黄庭坚通过香的意象,寄托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诗歌鉴赏:

《谢王炳之惠石香鼎》是一首充满禅意的诗作。诗人以香鼎为引子,展开了一幅充满诗意的画面。开篇“薰炉宜小寝”,即设定了一个温馨静谧的环境,令人感受到一股清新的香气扑面而来。接下来“鼎制琢晴岚”,巧妙地将香鼎的造型比作晴天的云彩,展现了它的雅致与精美。香气的滋润与烟雾的明晰更是营造出一种飘渺的氛围,仿佛让人置身于一个超脱现实的境地。

“法从空处起,人向鼻头参”,在这句中,诗人透过香气的体验,暗示了修行的法门并非来自于外物,而是内心的领悟与感受。这种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体现了黄庭坚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最后一句“一炷听秋雨,何时许对谈”更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深切的思念与期待,仿佛在问何时能够坐下来共同品味这份香气。

整首诗以清新自然的意象传达了诗人对友谊、对生活的热爱,充满了深邃的哲理与温暖的情感,展现了黄庭坚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高雅的艺术追求。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薰炉宜小寝:香炉适合放在小房间中,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鼎制琢晴岚:香鼎的造型如同经过精巧雕刻的晴天云彩,体现了工艺之美。
    • 香润云生础:香气滋润得如同云彩在基石上生起,形象地描绘了香气的弥漫。
    • 烟明虹贯岩:烟雾清晰可见,如同彩虹穿越山岩,表现了美丽与神秘。
    • 法从空处起:修行的法理从空灵处生起,反映出哲学深意。
    • 人向鼻头参:人们通过嗅觉来体验香的奥妙。
    • 一炷听秋雨:在秋雨中静静地听着香气的燃烧,表现出一种淡然的心境。
    • 何时许对谈:对友人深切的思念,期待能够共聚一堂。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香鼎比作晴天的云彩,增强了诗的形象感。
    • 对仗:如“香润云生础,烟明虹贯岩”,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美。
    • 拟人:将香气与心灵的感受相结合,赋予了香气以生命。
  •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香鼎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友谊的思念,以及对内心修行的追求,展现了深邃的哲理和清新的情感。

意象分析:

  • 薰炉:象征着宁静的生活与修行的开始。
  • 香气:代表着内心的灵性与追求。
  • 秋雨:象征着思念与情感的寄托。
  • 烟雾与云彩:体现了虚幻与现实之间的美好交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薰炉”是什么?

    • A. 一种器具
    • B. 一种植物
    • C. 一种饮品
  2. 诗人对友人的感情主要体现在那一部分?

    • A. 开头
    • B. 中间
    • C. 结尾
  3. “法从空处起”的含义是什么?

    • A. 法理源于空灵
    • B. 法理来自书本
    • C. 法理来自他人

答案

  1. A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黄庭坚 vs 苏轼:两位诗人都以清新的自然意象著称,但黄庭坚更注重内心的修行与思索,而苏轼则在情感表达上更为直白与豪放。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研究》
  • 《黄庭坚诗文集》

相关查询

行近湖州不果入城寄王成之使君 桂隐纪咏·鹊泉 渭川猎 诚斋以南海朝天两集诗见惠因书卷末 次韵酬王梦得西湖上见寄 徇俗 登城歌 题方竹杖松根枕二首 其一 过野翁亭因登岝崿山憩崇寿院僧轩共成四绝句 园中杂书四首 其一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丑扇 耳字旁的字 包含罍的词语有哪些 虑无不周 如斯而已 刊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以不济可 纪纲人论 宋椠 尘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曜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无所不能 转讽 一字旁的字 遒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彐字旁的字 斗检 瞧扁 车字旁的字 口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