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8:24: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8:24:09
小螳蜋歌
作者:杨万里 〔宋代〕
清晨洗面开篷门,
巨螳蜋在水上奔。
前怒两臂秋竹竿,
後拖一腹春渔船。
偶然拾得破蛛网,
挈取四角沉重渊。
柳上螳蜋工捕蝉,
水上螳蜋工捕鱣。
捕蝉顿顿得蝉食,
捕鱣何曾得鱼吃。
清晨洗漱完毕打开篷门,巨大的螳螂在水面上奔跑。它前面伸出两只像秋季竹竿般的前臂,后面拖着一肚子像春季渔船的身体。偶然间捡到一张破旧的蛛网,提起四个角沉重的渔网。柳树上的螳螂巧妙地捕捉蝉,水面上的螳螂则擅长捕捉鲤鱼。捕蝉时总能捕到蝉食,而捕鲤鱼却从未得鱼可吃。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风格清新自然,常以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著称。他的诗作关注日常生活,体现了对自然和人情的深刻感悟。
创作背景:
《小螳蜋歌》是在他游历和观察自然生活时创作的,表达了对小螳螂在自然中生存状态的观察与思考,反映了诗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的热爱。
《小螳蜋歌》以清晨的场景为开篇,构建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诗中通过对小螳蜋的细致描写,展现了它在水面上灵活的身姿和捕食的技巧,表达了自然界生物之间的生存竞争与生态平衡。前面两句通过“洗面开篷门”的日常生活画面,引出“巨螳蜋”的生动形象,展现出一幅自然与人生活相交织的画面。
诗中通过“前怒两臂秋竹竿,後拖一腹春渔船”的比喻,不仅形象地描绘了螳螂的外形特征,也暗示了它在生活中所发挥的捕食能力和生存状态。接下来的几句则对比了螳蜋捕蝉和捕鱼的不同结果,生动展现了自然界中的生存法则:有时努力并不一定能得到回报,这种对比让人思考生存的艰辛与生命的意义。
整体来看,杨万里的这首诗不仅仅是对小螳蜋的描写,更是对自然法则的深刻反思,展现出诗人对生命的理解和对自然的敬重,具有深刻的寓意和思考价值。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界生物生存状态的观察,反映了生存竞争的残酷与生命的哲理,展示了自然的和谐美与生命的脆弱。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小螳蜋歌》的作者是谁?
诗中“前怒两臂秋竹竿”中的“秋竹竿”比喻什么?
诗中捕蝉与捕鱼的对比主要反映了什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