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书方伯谟窗间》

时间: 2025-05-04 10:02:59

诗句

问此林间屋,何年所筑成。

开窗山自入,绕屋水长鸣。

可静看书眼,如参琢句声。

白云原上宅,比并孰堪兄。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0:02:59

原文展示:

书方伯谟窗间 赵蕃 〔宋代〕

问此林间屋,何年所筑成。 开窗山自入,绕屋水长鸣。 可静看书眼,如参琢句声。 白云原上宅,比并孰堪兄。

白话文翻译:

询问这林间的屋子,是哪一年建造的。 打开窗户,山景自然映入眼帘,环绕屋子的水流长久地鸣响。 这里可以静心阅读,仿佛参与了琢磨诗句的声音。 在白云覆盖的原野上的住宅,与之相比,谁能称得上是兄弟。

注释:

字词注释:

  • 方伯谟:人名,可能是诗人的朋友或同僚。
  • 窗间:窗户旁边。
  • 山自入:山景自然映入眼帘。
  • 水长鸣:水流长久地鸣响。
  • 看书眼:指阅读的环境或心境。
  • 参琢句声:参与琢磨诗句的声音,比喻创作诗句的氛围。
  • 白云原上宅:指在白云覆盖的原野上的住宅,形容环境幽静。

典故解析:

  • 无明显典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宋代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山水田园之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此诗可能是赵蕃访问方伯谟时所作,表达了对友人居所的赞美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背景可能是赵蕃访问方伯谟的居所,对其幽静的环境和适合读书创作的氛围感到赞赏,从而写下了这首诗。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友人居所的描绘,展现了幽静的自然环境和适合读书创作的氛围。首两句询问屋子的建造年份,引出对环境的描述。中间两句通过对山水的描绘,传达出宁静和诗意。最后两句通过对比,表达了对这种隐逸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体现了宋代诗人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问此林间屋,何年所筑成。——询问这林间的屋子是哪一年建造的,引出对环境的关注。
  2. 开窗山自入,绕屋水长鸣。——打开窗户,山景自然映入眼帘,环绕屋子的水流长久地鸣响,描绘了幽静的自然环境。
  3. 可静看书眼,如参琢句声。——这里可以静心阅读,仿佛参与了琢磨诗句的声音,表达了适合读书创作的氛围。
  4. 白云原上宅,比并孰堪兄。——在白云覆盖的原野上的住宅,与之相比,谁能称得上是兄弟,表达了对这种隐逸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拟人:“山自入”、“水长鸣”赋予山水以人的行为,增强了诗意。
  • 比喻:“如参琢句声”比喻读书创作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友人居所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幽静自然环境和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读书创作氛围的赞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林间屋:幽静的居所。
  • 山自入:自然映入眼帘的山景。
  • 水长鸣:长久鸣响的水流。
  • 看书眼:适合阅读的环境。
  • 琢句声:创作诗句的氛围。
  • 白云原上宅:幽静的隐逸生活环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开窗山自入”描绘了什么景象? A. 山景自然映入眼帘 B. 水流长久地鸣响 C. 适合阅读的环境 D. 创作诗句的氛围

  2. 诗中“如参琢句声”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拟人 B. 比喻 C. 对仗 D. 排比

  3. 诗的最后一句“比并孰堪兄”表达了什么? A. 对友人的赞美 B.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C. 对读书创作的赞赏 D. 对自然环境的喜爱

答案: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对幽静自然环境和隐逸生活的向往。
  • 陶渊明《归园田居》:描绘了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诗意。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与赵蕃《书方伯谟窗间》:两者都描绘了幽静的自然环境和隐逸生活,但王维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而赵蕃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读书创作氛围的赞赏。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赵蕃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风。
  • 《中国古代文学史》:了解宋代诗歌的背景和发展。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石菊 十样菊 胜金黄 球子菊 徘徊菊 木香菊 牡丹菊 末利菊 密友菊 馒头菊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巾字旁的字 攸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爻字旁的字 书办 机便 绞丝旁的字 示字旁的字 盲人说象 豆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女字旁的字 坞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传经送宝 暗礁险滩 命在朝夕 独立 直愎 谩上不谩下 厚开头的成语 轻徙鸟举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