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8:00: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8:00:20
处州洞溪
作者: 方干 〔唐代〕
气象四时清,无人画得成。
众山寒叠翠,两派绿分声。
坐月何曾夜,听松不似晴。
混元融结后,便有此溪名。
这首诗描绘了洞溪的清幽景象,四季的气候都显得格外清新,没有人能将其绘制出来。群山叠翠,寒意逼人,两岸的绿树间传来声响。坐在月光下,夜晚的宁静让我听到松树的声音,却又不像晴天那样清晰。溪水的名字是在天地混沌、融汇之后才有的。
作者介绍:方干(约 842-908),字君复,号舸渚,唐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表现自然景色与人生感悟。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用细腻的笔触描绘景物。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代,正值社会文化繁荣,文人雅士频繁出游,探索自然。方干在洞溪写下这首诗,旨在表达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以清新淡雅的风格,展现了处州洞溪的自然美。诗中描绘出四季的清新气候,暗示自然之美的无与伦比,甚至无人能够将其完美描绘。方干通过对“众山寒叠翠”和“两派绿分声”的描写,传达出山水相映、声色俱佳的意境。接着,他以“坐月何曾夜,听松不似晴”的句子,表达了诗人对夜晚宁静的思索以及对大自然的沉醉。最后一句“混元融结后,便有此溪名”,则把整个景象的渊源与自然的神秘感结合了起来,展现出天地之间的和谐与一体。整首诗在清新自然的意境中,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给人以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赞美自然的美丽与宁静,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众山寒叠翠”表达了什么样的景象?
“坐月何曾夜”中“坐月”是什么意思?
诗的最后一句“混元融结后”表达了什么含义?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