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08: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08:16
当时浣花桥,溪水才尺馀。
白石明可把,水中有行车。
秋夏忽泛溢,岂惟入吾庐。
蛟龙亦狼狈,况是鳖与鱼。
兹晨已半落,归路跬步疏。
马嘶未敢动,前有深填淤。
青青屋东麻,散乱床上书。
不意远山雨,夜来复何如。
我游都市间,晚憩必村墟。
乃知久行客,终日思其居。
在浣花桥时,溪水才一尺多。
白色的石头在水中清晰可见,水面上似有行车的影子。
秋天和夏天的雨水时常泛滥,不只是涌入我的家。
连蛟龙都感到狼狈,更何况是鳖和鱼呢?
今天早晨已接近中午,归家的路途显得稀疏。
马嘶叫却不敢动,前方有深深的淤泥。
屋东的绿麻正在生长,床上书籍散乱不堪。
没想到远山又下起了雨,昨夜又会如何呢?
我游历在都市之间,晚间必定在村庄休息。
我才明白,长途跋涉的客人,整天都在思念自己的家。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他生于盛唐,生活在安史之乱后,经历了国家的动荡与民众的苦难。杜甫的诗歌以其深刻的社会关怀和人道主义精神著称,常常表达对百姓疾苦的同情。
《溪涨》创作于杜甫晚年,正值他经历了大规模的战乱,生活条件极为困苦。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归属感的追求。
《溪涨》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的诗,描绘了水位上涨对诗人生活的影响。诗的开头通过“浣花桥”和“溪水”勾勒出一个宜人的自然环境,然而随着水位的上涨,诗人感到了无奈与狼狈。白石与行车的比喻,表现出水的清澈与流动,而水的泛滥则使得诗人不得不面对自己日常生活的困扰。
诗中“蛟龙亦狼狈,况是鳖与鱼”展现了水势的强大,甚至连传说中的蛟龙也显得无能为力。这不仅是对自然力量的感叹,也是对人类无力感的反映。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逐渐转向自身的归路和对故乡的思念,尤其在“马嘶未敢动,前有深填淤”中,诗人面对无法通行的困境,心中愈加焦虑。
最后几句则表达了长途跋涉后的思乡情怀,诗人对村庄的向往与对家乡的深切思念,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他内心的孤独与渴望。整首诗既有自然描写的细腻,又有情感上的深邃,展示了杜甫作为“诗史”的风范。
整首诗以溪水上涨为线索,表达了杜甫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家乡的深切思念。这种情感在诗的结尾达到高潮,展现了流浪者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归属感的缺失。
《溪涨》的作者是?
诗中提到的“浣花桥”位于哪个城市?
“蛟龙亦狼狈”中“狼狈”的意思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