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寄卫明府常见短靴褐裘,又务持诵是以有末句之赠》

时间: 2025-08-07 19:04:01

诗句

柴桑官舍近东林,儿稚初髫即道心。

侧寄绳床嫌凭几,

斜安苔帻懒穿簪。

高僧静望山僮逐,走吏喧来水鸭沈。

翠竹黄花皆佛性,莫教尘境误相侵。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8-07 19:04:01

原文展示:

柴桑官舍近东林,儿稚初髫即道心。
侧寄绳床嫌凭几,斜安苔帻懒穿簪。
高僧静望山僮逐,走吏喧来水鸭沈。
翠竹黄花皆佛性,莫教尘境误相侵。

白话文翻译:

在柴桑的官舍旁,东边是茂密的树林。年幼的孩子刚刚开始懂事,便对道理产生了领悟。侧身倚靠在绳床上,有些厌倦地靠着几案,随意地把苔藓做的帽子斜斜地放着,不愿意插上发簪。
高僧静静地望着山中追逐的童子,走动的官吏嘈杂地来,水鸭不知沉入何处。
翠绿的竹子和黄花皆蕴含着佛性,不要让尘世的纷扰来侵扰我的内心。

注释:

  • 柴桑:地名,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附近。
  • 官舍:官员的住所。
  • :古代指小孩子,通常指七岁以下的儿童。
  • 绳床:用绳子编织的床,古代常用。
  • 苔帻:用青苔做成的帽子。
  • 高僧:指修行的僧人。
  • 山僮:山中小孩,通常指山中放牛、放羊的孩子。
  • 水鸭沈:水鸭沉入水中,形象地描绘自然景象。

典故解析:

  • 佛性:在佛教中,万物皆有佛性,强调一切众生都可以成佛,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和生命本质的哲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空曙(约公元 770—840),字子长,号云溪,唐代诗人,祖籍河南,后迁至四川。司空曙的诗歌以描写自然风光和抒发个人情感著称,他的作品常流露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佛教哲理的理解。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诗人被贬期间,身处柴桑的官舍,面临生活的困境与内心的挣扎。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和孩童的天真反映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对世俗干扰的抵制。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和清新的意象描绘了诗人生活的环境和内心的感受。开头以“柴桑官舍近东林”引入,营造出一种宁静而自然的氛围,显示出诗人对周围环境的细致观察。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通过孩童的无邪和高僧的静谧,反映了一种对道理和真理的追求。

在诗的中段,通过“侧寄绳床嫌凭几”的描写,能感受到诗人对现状的厌倦与无奈。诗中“苔帻懒穿簪”的描写,传达出一种随性和淡泊的态度,似乎在表达对世俗繁华的拒绝。最后两句“翠竹黄花皆佛性,莫教尘境误相侵”,则将思考引向深刻的哲理,强调了自然与内心和谐相处的重要。

整首诗以自然景象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思考,传递出一种对世俗的超脱与对内心宁静的向往,展现了诗人深厚的道理思考和哲学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柴桑官舍近东林:描绘诗人居住环境的自然美,营造出幽静的氛围。
  2. 儿稚初髫即道心:表现孩童纯真与对道理的初步理解,反映了生命的纯真与哲思的萌芽。
  3. 侧寄绳床嫌凭几:表达诗人对现状的不满与厌倦,侧重表现静态的情感。
  4. 斜安苔帻懒穿簪:显示诗人的随意与不拘小节,强调一种内心的惬意。
  5. 高僧静望山僮逐:通过高僧的视角,展现出自然与人的和谐,暗示对人生的观察。
  6. 走吏喧来水鸭沈:描绘官吏的喧闹与自然的宁静形成对比,表现内心对世俗的逃避。
  7. 翠竹黄花皆佛性:表达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一切皆有灵性与价值。
  8. 莫教尘境误相侵:呼吁保持内心的宁静,不被外界的纷扰所干扰。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物与内心感受相结合,形成生动的意象。
  • 对仗:如“翠竹黄花皆佛性”与“莫教尘境误相侵”,展现了诗人的修辞技巧。
  • 拟人:通过“水鸭沈”的描写使自然生动起来,体现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对世俗纷扰的超脱,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诗人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哲思,表达了对人生、自然以及佛理的深刻理解,传递出一种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平和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柴桑官舍:象征宁静的居所,反映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 东林:代表自然的生机与灵动,暗示人与自然的连接。
  • 儿稚:象征纯真与道理的初悟,反映生命的本真。
  • 高僧:代表智慧与宁静,体现对佛理的向往。
  • 翠竹黄花:象征自然的美好与佛性,强调万物皆有灵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柴桑官舍”的地点是指哪里?

    • A. 江西
    • B. 河南
    • C. 四川
  2. 诗人通过哪个意象表达对世俗的逃避?

    • A. 儿稚
    • B. 高僧
    • C. 水鸭
  3. “翠竹黄花皆佛性”的意思是?

    • A. 自然与佛教无关
    • B. 自然也具有灵性
    • C. 佛教只存在于寺庙

答案:

  1. A. 江西
  2. C. 水鸭
  3. B. 自然也具有灵性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司空曙与王维的作品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但王维的作品更多地融入了道家思想,而司空曙则更强调佛教哲理。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研究》

这些内容旨在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寄卫明府常见短靴褐裘,又务持诵是以有末句之赠》这首诗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相关查询

迷仙引·才过笄年 少年游(十之三·林钟商) 鬻海歌 一寸金(小石调) 送征衣 西江月 河传(二之二·仙吕调) 其四 诉衷情·一声画角日四曛 临江仙引·渡口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龍字旁的字 火中生莲 革字旁的字 氏字旁的字 飠字旁的字 天文表 擗踊哭泣 和僦 包含恬的词语有哪些 八字旁的字 靡旗辙乱 横祸非灾 垂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受盘 苑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云泥之差 千夫所指,无病而死 行奸卖俏 包含婿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