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2:15: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15:00
次韵陈履常张公龙潭
苏轼 〔宋代〕
明经宣城宰,家此百尺澜。
郑公不量力,敢以非意干。
玄黄杂两战,绛青表双蟠。
烈气死强敌,仁心恻饥寒。
精诚祷必赴,苟简求亦难。
萧条麦麰枯,洗荡日月宽。
念子无吏责,十日勤征鞍。
春蔬得雨雪,少助先生盘。
龙不惮往来,而我独宴安。
闭阁默自责,神交清夜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思考和对自身的反省。诗中提到作者在宣城担任官职,面对家乡的水流滔滔,感慨万千。郑公(郑和)在未量力的情况下,妄图进行干预,显示出对局势的误判。两国的厮杀与斗争交错在一起,表面上似乎是平静的,但其实暗潮涌动。烈气使强敌丧命,而仁心却因饥寒而生悲悯。
作者相信真诚的祷告终会得到回应,但即便简求也很难实现。家乡的麦田已经枯萎,日月似乎也被洗净了,给人一种宽广的感觉。想到孩子不受官吏的责难,十天内辛勤地备马行走,春天的菜蔬却因雨雪而得以滋润,似乎有些许帮助于先生的盘中餐。龙(指龙潭)并不惧怕往来的游客,而我却独自享受着安宁。闭门反省,自我责备,神交于夜阑之际。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的作品横跨诗、词、文等多个领域,风格独特、深具个性,常以豪放洒脱著称。
这首诗创作于苏轼担任宣城知县期间,面临国家动荡与个人困境,诗人借助描述自然景象与个人经历,表达对政治、社会及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苏轼的《次韵陈履常张公龙潭》是一首充满哲思的诗作,展现了其深邃的思想和对现实的独到见解。全诗以自然景象为背景,通过对国事、民生的反思,表现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自身处境的深刻自省。
诗的开头便以“明经宣城宰”引入,表明自己身为官员的身份。接着提到郑公不量力,反映出对时局的批判。诗中“烈气死强敌,仁心恻饥寒”两句,形成鲜明对比,描绘了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柔软,展示了诗人的同情心。
“精诚祷必赴,苟简求亦难”一句,道出了诗人对安定生活的向往,然而现实的无奈使得这种期待显得渺小。接下来的“萧条麦麰枯”更是直指民生困苦,象征着国家的衰败与百姓的艰辛。
最后几句,“闭阁默自责,神交清夜阑”,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自省,反映了他对自我价值的怀疑与思考,形成了诗歌情感的高潮。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不仅传达了个人情感,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复杂性与多重矛盾,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整首诗表达了对国家、民众困境的忧虑,以及对自我的反省与思考,展现了诗人心中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与挣扎。
诗中“明经”指什么?
A. 明亮的经书
B. 通过科举考试获得的学位
C. 明代的科举制度
答案:B
“烈气死强敌”表现了什么情感?
A. 欢乐
B. 对战争的厌恶
C. 对胜利的庆祝
答案:B
诗人最后的感受是什么?
A. 满足与安宁
B. 孤独与自责
C. 兴奋与快乐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