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6:40: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6:40:25
《太白词》
作者: 苏轼
雷阗阗,山昼晦。
风振野,神将驾。
载云罕,从玉虯。
旱既甚,蹶往救,道阻修兮。
雷声轰鸣,山中白昼变得昏暗。
狂风在野外呼啸,神明驾车而来。
云层稀薄,像龙一样的玉虯在空中飞舞。
干旱已经很严重,急切地想去救助,但道路阻塞,难以修通。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变,既有豪放,也有细腻,尤其以词作闻名于世,开创了“婉约词”的新局面。
创作背景
《太白词》创作于北宋时期,当时正值朝政动荡、民生艰难,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象,反映内心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
《太白词》是一首充满了自然景象与深沉情感的作品,苏轼通过对气候变化的描绘,传达了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诗中开头的“雷阗阗”,用拟人的手法将雷声形象化,营造出一种紧迫感。接着“山昼晦”,则通过对比,表现出自然的威力与不确定性。诗人不仅描绘了外在的风雨雷电,更是反映了内心的焦虑与无奈。风的猛烈,神的降临,似乎在昭示着某种转机,但“道阻修兮”的结尾又将希望压制在了现实的苦涩之中。整首诗在情感上呈现出一种矛盾的张力,既有对自然的敬畏,也有对人事的无奈,令人深思。
逐句解析
雷阗阗,山昼晦
描绘了雷声轰鸣的景象,同时也表现出天气的变化,暗示可能会有暴风雨来临,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
风振野,神将驾
风声如雷,野外的景象变得猛烈,神明的到来预示着转机,也暗示着人们对神明的期盼与依赖。
载云罕,从玉虯
云层稀薄,象征着希望的微弱,玉虯的出现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着某种美好的愿望。
旱既甚,蹶往救,道阻修兮
表达了对干旱的严重性和急迫感,然而道路的阻碍又体现了现实的无情与无奈。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动荡、民生困苦的关切,同时也反映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对神明的期盼,展现了深刻的历史与人文关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雷阗阗”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A. 平静的湖面
B. 雷声轰鸣的景象
C. 风平浪静的夜晚
答案:B
“道阻修兮”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未来的乐观
B. 对现实的无奈
C. 对过去的怀念
答案:B
诗中提到的“神将驾”象征着什么?
A. 自然的力量
B. 人们的希望与依赖
C. 个人的渴望
答案: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对比苏轼的《太白词》和李白的《将进酒》,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与人事的思考,但苏轼更侧重于对现实困境的描绘,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出豪情与放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