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3:54: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3:54:13
春秋得忠臣,炎绍犹有述。
至今十七篇,末学或不识。
乾淳有大儒,奏请非不力。
一时欠良遇,志士重嗟惜。
春秋时期有忠臣,炎绍的事迹至今仍有人传颂。
如今还有十七篇关于他们的文章,但我等后学者或许不太了解。
乾淳年间有位大儒,向当权者上奏并不乏用心。
然而当时却没有得到好的对待,志士们对此感到惋惜。
熊禾,字子升,号青溪,南宋时期的诗人、学者,擅长诗词,尤以古风见长。其作品多反映个人志向与时代的关系,关心社会民生。
本诗写于宋代,正值国家面临内忧外患的时期,诗人通过对忠臣的怀念,表达了对国家和理想的关切,以及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
这首诗以春秋时期的忠臣作为引子,表达了诗人对忠诚与理想的追求。开头两句对忠臣的赞美,强调了他们在历史上的重要性与影响力,但接着提到“至今十七篇”,暗示虽然有传世之作,但后学者却多不识,反映出历史与现实的隔阂。后两句则转向对当时大儒奏请的感慨,虽有良臣良策,却因“欠良遇”而未能施展,志士们对此深感惋惜,表达了对理想破灭的失望与无奈。整首诗情感真挚,字句简练,既表达了对历史的敬仰,也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与惋惜,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感。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忠臣的敬仰与怀念,同时也对现实社会中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与惋惜。诗中流露出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与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反映了诗人在复杂社会背景下的思考与感情。
诗中提到的“忠臣”主要是指哪个历史时期的士人?
a) 战国时期
b) 春秋时期
c) 汉朝
d) 唐朝
“末学或不识”中的“末学”指什么?
a) 年轻学者
b) 老年学者
c) 所有学者
d) 没有学问的人
诗人对“良遇”的态度是?
a) 积极赞美
b) 失望惋惜
c) 无所谓
d) 期待改变
答案:
与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相比,熊禾的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更为深沉,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而陆游则更多地表现了个人的情感与对国家的忧虑。两者共同展现了士人对国家与理想的执着与追求,但在表达方式与情感深度上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