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上严廉访十首》

时间: 2025-05-07 02:17:37

诗句

七闽天南陬,实惟文明方。

风气一以开,文治何其昌。

我思常公化,迪我真无疆。

开端固匪易,再造伊谁当。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2:17:37

原文展示

上严廉访十首 作者: 熊禾 〔宋代〕

七闽天南陬,实惟文明方。
风气一以开,文治何其昌。
我思常公化,迪我真无疆。
开端固匪易,再造伊谁当。


白话文翻译

在七闽的南方边陲,确实是一个文明的地方。
风气一旦得到开化,文治便会繁荣昌盛。
我常常思念常公的教化,启迪我追求真正的无疆大志。
开头的确不容易,重建这个理想的人又是谁呢?

注释

  • 七闽:指福建省,古时称为“闽”,七闽即指福建的各个地区。
  • 南陬:南边的角落,指偏远地区。
  • 文明方:文明的地方。
  • 风气:社会风尚、风气。
  • 文治:文治就是以文化、教育来治国理政。
  • 常公:常公可能指某位贤良淑德的官员或名士。
  • :启迪、引导。
  • 无疆:没有边界,指理想、志向广阔。
  • 再造:重新建立、再创辉煌。

典故解析

“常公化”可能引指历史上某位以德行著称的官员,如常遇春等,其教化影响深远,激励后人追求理想和道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熊禾是宋代的诗人,其作品多以清新有力、情感真挚著称。他在诗中常常表达对社会风气和道德教化的关注。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宋代,正值文人治国盛行之时,诗人通过对文明和教育的呼唤,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和对德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对文明和教育的赞美,诗中通过描绘七闽地区的风气和文治,展现出一种理想化的社会愿景。诗人首先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出发,强调了文明的得来不易。接着,他将目光投向历史人物“常公”,以此激励自己,也激励后人追求更高的理想。在诗的最后,诗人提出了一个反思性的问题:在重建理想社会的过程中,谁能担当起这个重任?这一句不仅为整首诗增添了层次感,也使得读者在欣赏之余,思考个人在社会中的责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七闽天南陬:描绘了福建南部地区的地理位置,强调其独特性。
  2. 实惟文明方:表明这一地区是文明的象征。
  3. 风气一以开:说明良好的风气一旦形成,会带来积极的变化。
  4. 文治何其昌:赞美文治的繁荣昌盛。
  5. 我思常公化:表达对贤良政治的向往。
  6. 迪我真无疆:希望能得到启迪,追求更广阔的理想。
  7. 开端固匪易:承认理想的初始阶段往往困难重重。
  8. 再造伊谁当:反思在理想实现的过程中,真正能担当的人是谁。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风气一以开,文治何其昌”,形成了和谐的节奏。
  • 比喻:将理想化的社会与“常公化”进行对比,突显了理想的珍贵。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对教育、文治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对社会责任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七闽:象征着南方文化的发源地,代表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 文明方:象征着光明、希望和文化的力量。
  • 常公:象征着理想中的政治家和道德楷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七闽”指的是哪个地区? A. 山东
    B. 福建
    C. 广东
    答案:B

  2. “文治何其昌”中的“文治”指的是什么? A. 军事
    B. 文化和教育
    C. 经济
    答案:B

  3. 诗中提到的“常公”可能指的是? A. 一位贤良的官员
    B. 一位历史人物
    C. 以上皆是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岳阳楼记》:范仲淹的名篇,探讨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 《滕王阁序》:王勃的作品,同样关注理想与历史的交融。

诗词对比

  • 熊禾的《上严廉访十首》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表达了对国家、社会的关怀,但熊禾更侧重于教育与文明的力量,而杜甫则更关心国家的命运与人民的疾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宋代文学论集》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虞美人 奉和迟园 虞美人 其二 玉簪 虞美人 虞美人诗 其二 虞美人 虞美人 虞美人 虞美人 遣怀 虞美人·许直臣县长示我感时长歌,读毕书后,却寄 虞美人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姚的词语有哪些 反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岔道 懵然无知 离鸾 辰字旁的字 窸窸窣窣 深入显出 首尾狼狈 单车就路 转嗔为喜 黽字旁的字 温户 冰弦玉柱 矢字旁的字 亠字旁的字 提手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