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4:15: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04:15:05
原文展示:
侍乐亭前新雨足,曲池想见碧于苔。不知落尽繁花后,曾有何人看竹来。
白话文翻译:
在侍乐亭前,新下的雨十分充足,弯曲的池塘想必比苔藓还要碧绿。不知道在繁花落尽之后,曾经有谁来这里观赏竹子呢?
注释: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徵明(1470-1559),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与唐寅、祝允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他的诗文书画均有很高成就,尤以书法和绘画最为人称道。此诗可能是在一个雨后的日子,作者在侍乐亭前观赏自然景色时所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雨后侍乐亭前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人事变迁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雨后侍乐亭前的景色,展现了自然的宁静与美丽。首句“侍乐亭前新雨足”直接点明了时间和地点,新雨的充足为接下来的景色描绘奠定了基础。第二句“曲池想见碧于苔”运用了想象,将曲池的碧绿与苔藓相比,更显生动。后两句“不知落尽繁花后,曾有何人看竹来”则带有一种淡淡的哀愁,繁花落尽,人事已非,唯有竹子依旧,引发读者对时光流转和人事变迁的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自然与人事的对比,通过描绘雨后自然景色的美丽,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和人事变迁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地点是? A. 侍乐亭 B. 曲池 C. 竹林 D. 花园
诗中“碧于苔”形容的是什么? A. 新雨 B. 曲池 C. 繁花 D. 竹子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哀愁 C. 平静 D. 惊讶
答案: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