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简陈以可》

时间: 2025-07-27 10:22:42

诗句

侍乐亭前新雨足,曲池想见碧于苔。

不知落尽繁花后,曾有何人看竹来。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10:22:42

原文展示:

侍乐亭前新雨足,曲池想见碧于苔。不知落尽繁花后,曾有何人看竹来。

白话文翻译:

在侍乐亭前,新下的雨十分充足,弯曲的池塘想必比苔藓还要碧绿。不知道在繁花落尽之后,曾经有谁来这里观赏竹子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侍乐亭:诗中提到的地点,具体位置和背景不详,可能是作者常去的一个地方。
  • 新雨足:指刚下过一场充足的雨。
  • 曲池:弯曲的池塘。
  • 碧于苔:比苔藓还要碧绿。
  • 繁花:盛开的花朵。
  • 看竹:观赏竹子。

典故解析:

  • 诗中未明确提及典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徵明(1470-1559),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与唐寅、祝允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他的诗文书画均有很高成就,尤以书法和绘画最为人称道。此诗可能是在一个雨后的日子,作者在侍乐亭前观赏自然景色时所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雨后侍乐亭前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人事变迁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雨后侍乐亭前的景色,展现了自然的宁静与美丽。首句“侍乐亭前新雨足”直接点明了时间和地点,新雨的充足为接下来的景色描绘奠定了基础。第二句“曲池想见碧于苔”运用了想象,将曲池的碧绿与苔藓相比,更显生动。后两句“不知落尽繁花后,曾有何人看竹来”则带有一种淡淡的哀愁,繁花落尽,人事已非,唯有竹子依旧,引发读者对时光流转和人事变迁的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通过“新雨足”描绘了雨后的景象,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清新湿润的氛围。
  • 第二句:用“碧于苔”来形容曲池的碧绿,增强了视觉美感。
  • 第三、四句:通过“繁花落尽”和“看竹来”的对比,表达了时光流逝和人事变迁的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碧于苔”是一种比喻,将曲池的碧绿与苔藓相比,形象生动。
  • 对仗:诗中“繁花落尽”与“看竹来”形成了一种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自然与人事的对比,通过描绘雨后自然景色的美丽,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和人事变迁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新雨:象征着清新和生机。
  • 曲池:象征着宁静和美丽。
  • 繁花:象征着短暂和美丽。
  • 竹子:象征着坚韧和永恒。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地点是? A. 侍乐亭 B. 曲池 C. 竹林 D. 花园

  2. 诗中“碧于苔”形容的是什么? A. 新雨 B. 曲池 C. 繁花 D. 竹子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哀愁 C. 平静 D. 惊讶

答案: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文徵明的其他诗作,如《题竹石图》等,可以进一步了解他的诗风和艺术特点。

诗词对比:

  • 可以与唐代王维的山水诗进行对比,如《山居秋暝》等,体会不同朝代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文徵明全集》:收录了文徵明的诗文书画作品,是研究其艺术成就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了解明代文学的背景和特点,以及文徵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入村 最高楼(王寅生日) 如梦令(海棠) 沁园春 水调歌头(寿吴尚书) 次韵郑佥判 满江红(壬子生日) 水调歌头(九日多景楼用吴侍郎韵) 春思 花山寺看黄山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父母遗体 弃旧开新 独学寡闻 孝幕 永垂青史 禾字旁的字 羽字旁的字 箝络 包含诱的词语有哪些 音字旁的字 警丽 虫字旁的字 道高魔重 咏絮之才 龜字旁的字 賿曹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