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2:27: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27:53
寄题鲁如晦需堂
作者:王之道 〔宋代〕
鲁僖有贤裔,家在吴江东。
宏词与奥学,浩渺江无穷。
魁然栋梁姿,久困荆棘中。
抱能未施邦,殆与张籍同。
人皆盲於心,我目昏不矇。
而君乃能勇退,奉祠环堵宫。
筑圃号通隐,花竹罗青红。
郡山涌其前,湖光湛冲瀜。
日哦松菊间,志气骄王公。
客来醉需堂,饮食沾奴童。
嗟予老且倦,齿豁仍头童。
田芜未能归,惭愧通隐翁。
鲁国的贤良后代,居住在吴江的东边。
他们的才华与深厚的学问,犹如浩瀚的江水无穷无尽。
他们的气宇轩昂,宛如栋梁之材,然而却长期被荆棘所困。
虽然他们有才能未能施展,恐怕与张籍无异。
大家的心都盲目,我的目光虽然昏沉却未失明。
而你却能勇于隐退,供奉于简陋的祠堂之中。
你建造的园圃名为“通隐”,花木繁盛,青翠与红艳交相辉映。
郡山在你的前方涌起,湖水在阳光下波光粼粼。
阳光洒在松菊之间,志气高昂如同王公贵族。
客人来访时在需堂醉饮,饮食的滋味传给了奴仆。
可怜我已年老疲倦,牙齿缺损却仍有童心。
田地荒芜无法归去,真让人惭愧于通隐的老翁。
作者介绍:王之道,宋代诗人,生活在一个重视文人墨客的时代,作品多表现隐逸情怀与对社会的思考,语言简练而富有深意。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作者对鲁如晦的寄托与赞美,表现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和对时局的感慨。诗中透露出对才能未能施展的惋惜,以及对隐士高洁情怀的欣赏。
此诗通过对鲁如晦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贤者的崇敬与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开篇提到鲁国的贤裔,说明诗人对于家族背景的重视,接着赞美其才华与学识的广博,形成了与浩渺江水的比喻,体现出一种无穷无尽的气势。接下来的几句则表达了对人才未能施展的惋惜,仿佛在说即使有才华也常常受困于社会环境。诗中提到的“勇退”二字,透露出一种对隐逸的推崇,表明作者对清静生活的向往。
随着诗的深入,描写了园圃的美丽与大自然的和谐,象征着隐士生活的宁静和清新。最后两句则带有个人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年老力衰但内心仍保持着童真,与前文的豪情形成鲜明对比,使整首诗更具层次感与情感深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人才被埋没的惋惜与对隐士高洁情怀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内心对社会的不平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鲁僖有贤裔”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荆棘”指的是什么?
诗中“勇退”指的是?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