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上林八景 其三 挟岚笔架》

时间: 2025-05-01 11:45:36

诗句

天地何年铸此山,奇峰七八耸云间。

形如笔架峥嵘起,多少行人著眼看。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1:45:36

原文展示:

天地何年铸此山,奇峰七八耸云间。
形如笔架峥嵘起,多少行人著眼看。

白话文翻译:

这座山究竟是何年铸造而成的呢?奇特的山峰有七八座高耸在云间。它的形状像一个笔架那样巍峨挺拔,多少路过的行人都忍不住驻足观看。

注释:

  • :造、形成。
  • :山间的雾气,常指雾霭。
  • 笔架:形状像书写时用的笔架,指山峰的形态。
  • 峥嵘:形容山势雄伟、险峻。
  • 著眼:注意、注视。

典故解析:

本诗虽然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奇峰”与自然的壮丽景观相结合,表现了对大自然的崇敬和赞美。特别是“笔架”一词,可能隐喻了文人雅士对山水的喜爱与追求,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冯德让,明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作品多以描写自然景观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明代,正值山水诗兴盛时期,诗人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上林八景 其三 挟岚笔架》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作,展现了作者对山川的深厚情感。诗的开头以“天地何年铸此山”引入,瞬间将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这座奇特的山峰上,产生了对时间和自然的思考。接着通过“奇峰七八耸云间”的描绘,展现了山峰的巍峨和壮丽,营造出一种雄伟的自然景观。最后一句“多少行人著眼看”则引入了人文情感,表现出路过的行人对这奇特景观的赞叹与欣赏,形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

整首诗使用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深刻地体现了自然之美和人对自然的感悟。诗中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反映出诗人的情感世界,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这种情感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是常见的主题,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天地何年铸此山”:开篇设问,令人思考这座山的历史与形成。
    • “奇峰七八耸云间”:描述山的形状和高度,给人一种巍峨的感觉。
    • “形如笔架峥嵘起”:比喻山的形状,生动形象。
    • “多少行人著眼看”:引入人,表现对自然的敬仰。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形比作“笔架”,形象生动。
    • 设问:通过提问引发读者思考,增加诗的哲理性。
    • 对仗:诗中展现了均衡的结构,使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韵律美。
  • 主题思想:诗的中心思想是赞美自然的壮丽,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通过对奇峰的描绘,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崇敬。

意象分析:

  • 奇峰:象征着自然的壮丽与伟大,表现出一种超然的美感。
  • 云间:代表了高远和渺小,暗示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敬畏。
  • 行人:象征着探索者,代表了对自然美的向往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奇峰”有几座?

    • A. 五座
    • B. 七八座
    • C. 九座
  2. “天地何年铸此山”中的“铸”字可以理解为:

    • A. 锻造
    • B. 形成
    • C. 破坏
  3. 诗的主题主要是:

    • A. 对历史的感慨
    • B. 对自然的赞美
    • C. 对人情世故的思考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王维与冯德让的山水诗都有对自然的热爱,但王维的诗更倾向于抒发个人情感,冯德让则更注重自然景观的宏伟与壮丽。两者在风格上存在差异,但都体现出对山水的赞美之情。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
  • 《明代诗人研究》
  • 《山水诗的艺术魅力》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静对 荆棘中见梅花 焦山 江居晓咏 寄王仲彝仲彝留三衢久不归省因又箴之 寄林徽君 蕺山戒珠寺寺王右军故居也 蕺山登高 即事 黄居士山房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惝恍迷离 而字旁的字 烧桂煮玉 酎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白字旁的字 左马 骄子 黽字旁的字 无妄之祸 拨弃万事 大家庭 随时变化 爱结尾的成语 糹字旁的字 田字旁的字 秘而不言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洋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