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0:19: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0:19:33
归园田居·其四
作者:陶渊明 〔魏晋〕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我已经很久没有游历山林了,闲暇之际在林野中游玩。于是我带着侄子们,踏过荆棘走到荒废的村落。我们在丘陵和垄上徘徊,怀念昔日人们的居住地。井和灶还有遗留的痕迹,桑树和竹子都已枯败。我问一个正在采薪的人,这里的人都到哪里去了?他告诉我,他们都已去世,不再有了。人生经历了不同的朝代,这句话真是实在。人生就像是梦幻的变化,最终都要归于虚无。
作者介绍: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时期的诗人、隐士,以其田园诗著称,倡导归隐生活,反对官场的浮华和纷扰。其作品风格清新自然,表现出对自然与宁静生活的热爱。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状态中,反映他对自然的向往和对旧日生活的怀念。通过描绘荒村的景象,表达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体现其哲学思考。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四》是一首典型的田园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过往生活的追忆。诗中通过对荒村的描写,展现了人世的无常与自然的永恒。开头两句描绘了诗人久未游历山林的遗憾与对自然的渴望,随即引出与侄子们的游玩,体现出诗人与家人亲近的温情。
接下来的几句,则将目光投向了荒废的村落,井灶的遗迹和枯败的桑竹,象征着曾经的繁荣与如今的凋零。这种强烈的对比,不仅唤起了对昔日生活的追忆,也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最后几句,诗人通过与采薪者的对话,进一步强调了“人生似幻化”的哲理,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对虚无的感悟。
整首诗以简练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呈现了一幅宁静而又略显忧伤的田园图景,深刻体现了陶渊明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的热爱。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人生的反思与感慨,通过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往昔的追忆,表达了对生命无常、时间流逝的深刻理解。陶渊明以简练的语言,展现出对自由与宁静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一种超越世俗的哲学思考。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采薪者”指的是:
A. 砍柴的人
B. 农民
C. 渔夫
D. 商人
诗人对往昔生活的感情是:
A. 怀念
B. 忘记
C. 忧虑
D. 无所谓
“人生似幻化”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思想?
A. 人生美好
B. 人生短暂
C. 人生充满希望
D. 人生有意义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离别山川湖泽已久,纵情山林荒野心舒。 姑且带着子侄晚辈,拨开树丛漫步荒墟。 游荡徘徊坟墓之间,依稀可辨前人旧居。 水井炉灶尚有遗迹,桑竹残存枯干朽株。 上前打听砍柴之人:“往日居民迁往何处?” 砍柴之人对我言道:“皆已故去并无存余。” “二十年朝市变面貌”,此语当真一点不虚。 人生好似虚幻变化,最终难免泯灭空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