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6:37: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6:37:08
白雀寺秀上人新诗时有开元以前调又能作本色语出行卷谒余求订且将北游赋此送之
六朝富僧藻,末宋始逃禅。
及尔操觚日,逢余瘗砚年。
曹溪一偈后,衣钵几人传。
琢叶妨元气,拈花合自然。
思超灵鹫表,格逸景龙前。
莫以文通拙,徒成怨别篇。
六朝时期的富贵僧侣擅长词藻,到了末宋时代便开始逃避禅宗。你在操觚的日子里,恰逢我埋砚的年头。曹溪一偈之后,衣钵的传承者又有几人呢?琢磨叶子只会妨碍元气,随意拈花才是合乎自然。思绪飞越灵鹫峰,格调超逸于景龙之前。不要因为文辞的通达而显得拙劣,徒然成就怨恨别离的篇章。
王世贞(1526-1590),明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戏曲家,擅长诗歌、散文和戏曲创作。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脱俗,往往融入个人的感悟和对自然的思考。
本诗创作于王世贞晚年,正值他对文人生活和禅宗哲学的深刻反思。诗中对过去的追忆及对现状的感慨,展现了他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表达了王世贞对当时文人境况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提到六朝时期的富贵僧侣,暗示了文学与禅宗之间的复杂关系。在历史的长河中,文人常常在物质与精神之间挣扎,诗人通过“操觚日”和“瘗砚年”的对比,表现了他个人创作的艰难与内心的孤独。
“曹溪一偈后,衣钵几人传”,这句表达了对禅宗传承的反思,几乎所有的哲学思想都有其传承者,但真正能继承下去的却少之又少。接下来的“琢叶妨元气,拈花合自然”则进一步深化了自然与人的关系,强调了自然之美与人造之美的矛盾。
诗的最后两句“莫以文通拙,徒成怨别篇”告诫人们,文辞的华丽并不能掩盖内心的拙劣,反而可能导致误解和怨恨。这一思想在当今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追求文采的同时,更应关注内心的真实情感与思想。
整首诗通过历史的回顾与自我反思,探讨了文学与禅宗、自然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内心真实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在追求外在形式的同时,不忘自身的真实情感与思想。
“六朝富僧藻”中的“僧藻”指的是?
“琢叶妨元气”意指?
诗中提到“曹溪一偈”主要是为了?
答案:
王世贞与李白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