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06: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06:07
儿童戏穿凿,咫尺见津涯。
藓岸和纤草,松泉溅浅沙。
光含半床月,影入一枝花。
到此无醒日,当时有习家。
儿童在小池边嬉戏,近在咫尺又能看到渡口的边缘。
苔藓覆盖的岸边和细细的草丛,松树的泉水溅起了浅沙。
月光映照着半床,影子映入了一枝花中。
来到这里没有清醒的白天,曾经这里是习家居住的地方。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习家”可能指代一个特定的家庭或隐喻,反映出诗人对过去时光的怀念。
作者介绍: 方干,唐代诗人,字少白,号悠然,生于盛唐,代表作有《江村即事》等。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著称,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并常融入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路支使小池》创作于方干的晚年,是他对自然生活的细腻观察和对人间事物的感悟。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池塘场景,反映了诗人对童年时光的怀念和对自然的热爱。
《路支使小池》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的诗,诗中通过儿童的嬉戏、自然的景象展现了一个清幽的池塘。诗的开头两句,儿童在小池边玩耍,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天真烂漫的画面。接下来的两句,细致入微地刻画了自然环境,苔藓、细草、松泉等元素交织在一起,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最后的两句,诗人用月光和影子来传达一种恬静的氛围,同时流露出对逝去时光的感伤。
整首诗以儿童的玩耍为起点,逐渐引入自然景物,最后反映出一种时间的流逝与怀念,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意境。诗人在描写自然美的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使得作品既有视觉的享受,又有内心的共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自然与童年的关系,表达了诗人对纯真时光的怀念,以及对自然美的向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儿童的活动是什么?
A. 唱歌
B. 玩耍
C. 垒沙
D. 钓鱼
“咫尺见津涯”意指什么?
A. 远望渡口
B. 近距离看到渡口
C. 渡口很远
D. 没有渡口
诗中的光影所传达的情感是?
A. 忧伤
B. 宁静
C. 喜悦
D. 激动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方干的《路支使小池》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而《鹿柴》则更注重于内心的宁静与哲理思考。两者在意境的表达上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