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2:51: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2:51:24
挽胡季昭
李庭芝 〔宋代〕
绿鬓两科好,丹心一片忠。
言言开国体,蹇蹇匪渠躬。
夜谓鸳行底,能持鲠论公。
象台死得所,万古忆清风。
这首诗赞美了胡季昭的忠诚和才能。诗中说他有着绿鬓(意指年轻的容貌),心中怀有一片赤诚的忠心。他的话语能够阐述国家的根本,行为却不拘泥于形式。即使在夜间,他依然能坚持公正的立场。象台(可能指代一个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死,体现了他在历史上的不朽,后人将永远怀念他的清白与风范。
李庭芝,宋代诗人,其生平资料较少,但其作品多关注于忠义、时事及个人情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中的人们对忠诚与正义的渴望。
该诗创作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诗人通过挽歌表达对忠臣的怀念,反映了对国家和个人理想的追求与对故人的哀悼。
《挽胡季昭》是一首充满忠诚与怀念情感的挽歌。诗人在开篇便以“绿鬓两科好,丹心一片忠”描绘了胡季昭的年轻与忠诚,这种矛盾的结合引发读者对胡季昭命运的关注。随后的“言言开国体,蹇蹇匪渠躬”则展现了他在政治上的卓越才能与稳重的个性,表现出他不仅有理想,更懂得如何将理想付诸实践。
“夜谓鸳行底,能持鲠论公”这一句中,诗人利用“鸳鸯”象征坚贞的爱情,暗喻胡季昭在困境中依然坚持公正,强调了他的高尚品质。最后的“象台死得所,万古忆清风”则是对胡季昭的终极赞美,表达了他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清白与正直,令人铭记。
整首诗通过对胡季昭的描绘,展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以及对忠诚与正义的追求,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与历史价值。
整首诗歌强调忠诚、正义与理想,表达了对忠臣的深切怀念,传递出一种对历史的反思与对美德的追求。
胡季昭在诗中被描述为( )。
A. 忠诚的青年
B. 狡诈的老者
C. 无能的平民
诗中提到的“丹心”主要指( )。
A. 颜色
B. 忠诚的心
C. 美好的愿望
“象台死得所”中的“象台”可能指( )。
A. 一种动物
B. 历史人物或事件
C. 地理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