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闻雷》

时间: 2025-05-01 07:29:11

诗句

瘴地风霜早,温天气候催。

穷冬不见雪,正月已闻雷。

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

空馀客方寸,依旧似寒灰。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7:29:11

原文展示:

闻雷
白居易 〔唐代〕
瘴地风霜早,温天气候催。
穷冬不见雪,正月已闻雷。
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
空馀客方寸,依旧似寒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初春时节的气候变化。瘴气弥漫的地方,秋冬的风霜早已到来,温暖的气候催促着万物复苏。即便是寒冬,也未曾见到雪花,而到了正月,竟然已听到了雷声。随着气温的回暖,冬眠的虫蛇开始苏醒,枯死的草木也被惊动而重新发芽。然而,诗人内心的忧愁和孤独却依然如同寒灰一样沉重。

注释:

  • 瘴地: 指的是瘴气弥漫的地方,通常为湿热的地区。
  • 风霜: 指寒冷的天气,象征着冬季的残酷。
  • 穷冬: 指极端的冬天,表示寒冷的尽头。
  • 震蛰: 这是指春雷响起时,虫蛇从冬眠中苏醒的节气。
  • 方寸: 指心中,形容内心的情感。

典故解析:

“震蛰”源自《淮南子》,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时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其平易近人的风格和关注民生著称。他的诗歌常常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个人的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白居易晚年,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感悟与对时光流逝的思考。正值春回大地之时,诗人感受到季节的变化,但内心却充满了孤独与忧伤。

诗歌鉴赏:

《闻雷》通过描写春天来临的景象,展现了自然界的复苏和生命的力量。诗中提到的“温天气候催”、“震蛰虫蛇出”都是春天的象征,显示了春天的温暖和生机。然而,诗人却在春天的美好中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孤独,诗的最后一句“空馀客方寸,依旧似寒灰”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的变化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无奈。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描绘了春天的来临,更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孤独的感悟,具有深刻的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瘴地风霜早: 在瘴气弥漫的地方,寒风霜雪早已降临,暗示天气的严酷。
  2. 温天气候催: 温暖的气候迫使万物复苏,表现出春天的来临。
  3. 穷冬不见雪: 冬季结束时却没有看到雪,可能暗示着气候的异常。
  4. 正月已闻雷: 说明正月时节已经听到了雷声,春雷来临。
  5. 震蛰虫蛇出: 春雷响起,冬眠的虫蛇开始苏醒,象征着生命的复苏。
  6. 惊枯草木开: 枯死的植物也因春暖而重新发芽。
  7. 空馀客方寸: 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失落。
  8. 依旧似寒灰: 诗人感到内心仍如寒冷的灰烬,形成对比。

修辞手法:

  • 对仗: “瘴地风霜早,温天气候催”形成对比,突显时节变化。
  • 拟人: “惊枯草木开”赋予植物生命的特征,表现春天的生机。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春天的来临,反映了生命的复苏与内心的孤独之间的矛盾,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意象分析:

  • 雷声: 象征着春天的来临和生命的复苏。
  • 虫蛇: 代表了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 寒灰: 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震蛰”的意义是什么?
    A. 冬季
    B. 春雷响起
    C. 秋天

  2. 诗人内心的情感用哪个意象来表现?
    A. 草木
    B. 雷声
    C. 寒灰

  3. 诗中的“瘴地”指的是什么样的地方?
    A. 温暖的地方
    B. 寒冷的地方
    C. 湿热的地方

答案: 1. B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孟浩然
  • 《春夜喜雨》——杜甫

诗词对比:

  • 白居易的《闻雷》与杜甫的《春夜喜雨》均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但白居易更注重内心的孤独感,而杜甫则表现对春雨润泽大地的欣喜。通过不同的情感基调和自然描写,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诗集》
  • 《唐代诗人研究资料》

相关查询

南园秋暮 登天坛山 毛侍御仁甫幽居 同宋子纯杜约夫晚渡漳河访李淑东 秋野 侠客行 丽情曲 武皇巡幸歌 其三 武皇巡幸歌 其二 武皇巡幸歌 其一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闭门读书 谷字旁的字 驰高鹜远 身字旁的字 门字框的字 正义 浮屠子 豸字旁的字 以一儆百 去芜存精 融为一体 万石 包含契的词语有哪些 提手旁的字 沮短 不愧不作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