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6:25: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6:25:52
孰视空堂竟不言,故应知我未天全。
肯来傅舍人皆说,能致先生子亦贤。
脱屣不妨眠粪屋,流澌争看浴冰川。
士廉岂识桃椎妙,妄意称量未必然。
谁在空荡荡的堂屋里看着却不说话,因此应该知道我并未完全天真。
愿意来访的人都说,能把先生的儿子培养得也很贤能。
脱掉鞋子也不妨在粪堆屋里睡觉,流水争相观看冰川里洗澡的情景。
士人廉洁难道能懂得桃子和椎木的妙处,妄自评价未必准确。
诗中提到的“桃椎”是指桃子的种子,寓意深刻,象征着事物的潜在价值和内涵。诗人通过对比来表达士人在某些方面的局限性。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他的作品多样,涉猎广泛,尤其以诗词闻名,风格豪放、清新。苏轼的生平经历丰富,曾因政治原因屡次贬谪,经历了不同的社会环境,使他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与哲理。
《张先生》创作于苏轼的晚年,正值其政治生涯的低谷,诗中流露出对世俗的反思与哲理的探讨,以及对人才的看法。
《张先生》是一首探讨人性、世俗和价值观的诗作。全诗虽短,但每一句都蕴含了丰富的思考。诗人开篇以“孰视空堂竟不言”引入,表达了对周围环境的观察与思考,似乎暗示着一种被孤立的状态。接着,诗人提到“肯来傅舍人皆说”,引导我们思考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反映出社会对个人价值的关注。第三句“脱屣不妨眠粪屋”则以对比手法,强调了内在的价值观与外在环境的关系,诗人似乎在追求一种超脱于世俗的境界。最后两句则回归到对人的评价,指出士人的局限,揭示出对人才的真正理解并非表面,而是内在的修养与智慧。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用词与独特的意象,表现出诗人对社会、对人性的深刻思考,既有讽刺意味,又充满哲理,反映了苏轼作为一位文学家的深邃视野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整首诗表现了对个人价值、社会评价与内在修养的思考,强调了真正的智慧与品德在于内心的修炼,而非外在的表象。诗人在反思自我与社会的同时,也在探讨如何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诗中提到的“脱屣”是什么意思?
A. 脱掉鞋子
B. 脱掉衣服
C. 脱掉头巾
“士廉岂识桃椎妙”中“士廉”是指什么?
A. 富人
B. 廉洁的士人
C. 学者
整首诗主要探讨什么主题?
A. 对社会的批判
B. 人性的深刻思考
C. 自然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