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15: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15:10
到颍未几,公帑已竭,斋厨索然,戏作
我昔在东武,吏方谨新书。
斋空不知春,客至先愁予。
采杞聊自诳,食菊不敢馀。
岁月今几何,齿发日向疏。
幸此一郡老,依然十年初。
梦饮本来空,真饱竟亦虚。
尚有赤脚婢,能烹赪尾鱼。
心知皆梦耳,慎勿歌归欤。
我以前在东武的时候,官吏刚刚开始新的一年工作。
我的斋房空荡荡的,不知不觉已是春天,客人来时我反而先感到忧愁。
采摘杞子聊以自娱,吃菊花却不敢多吃。
如今岁月已经过去多少,鬓发和牙齿都开始稀疏。
幸好这一地方的老人,依旧像十年前那样。
梦中饮酒本来就是空虚,真正的饱腹感也都是虚幻。
还有一个赤脚的婢女,能为我烹饪鲜美的鱼。
我心中明白这都是梦,谨慎些别唱歌归去啊。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及政治家。他的诗词风格豪放,情感真挚,擅长描写自然、人文和个人情感。
这首诗写于苏轼晚年,正值他流亡生活的时期。诗中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慨,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对现实的感悟。
此诗通过简单的生活场景描绘,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开篇以“到颍未几,公帑已竭”引入,表现出对生活经济困境的无奈,紧接着通过“斋空不知春”和“客至先愁予”描绘出一种孤独的氛围,显示出诗人在生活中的失落感。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苏轼通过对采杞和食菊的描写,展现了他对生活琐事的无奈和自我安慰,同时也暗示出内心的空虚与寂寞。岁月的流逝在“齿发日向疏”中得以体现,真实地渗透着对人生短暂的思索。
而“梦饮本来空,真饱竟亦虚”更是将生活的真实感受与梦幻的虚无感结合,表达了诗人对物质与精神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最后,赤脚婢的出现则为这份孤独增添了一丝温暖,却又在“心知皆梦耳,慎勿歌归欤”中回归到对生活本质的清醒认识,体现出一种淡淡的无奈和对生活的反思。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人生的思考,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生活无奈的接受。诗人通过简洁的生活场景,展现了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终在梦与现实间找寻一种归属感。
诗中“公帑已竭”指的是什么?
A. 政府财政困难
B. 诗人收入增加
C. 生活富裕
D. 朋友来访
“斋空不知春”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A. 对春天的期待
B. 对生活的无奈
C. 对友人的思念
D. 对美食的渴望
“梦饮本来空”中“梦”指的是什么?
A. 现实生活
B. 诗人的幻想与回忆
C. 朋友的聚会
D. 自然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