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6:29: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6:29:06
大梁宫中设毡屋,大梁少年胡结束。
少年嘻笑老人悲,尚记二帝蒙尘时。
乌虖国君之雠通百世,无人按剑决大议。
何当偏师缚颉利,一驴驮载送都市。
在大梁的宫殿中,设立了帐篷;大梁的少年们,胡说八道。
少年们嘻笑,老人却悲伤,仍然记得两个皇帝蒙受污辱的时光。
乌虖国的国君的仇恨,传承了百世,却没有人敢拔剑来进行大辩论。
什么时候才能派出偏师捉拿颉利,将他用驴子驮载送进城市?
刘克庄(1180年-1244年),字仲荆,号天池,宋代著名诗人,政治家。他的诗风多变,既有豪放之作,也有细腻之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大梁老人行》写于北宋灭亡后,国家动荡不安,民众苦不堪言。诗中通过对比少年的嬉笑与老人的悲伤,反映了对历史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无奈。
《大梁老人行》通过对比手法,呈现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诗中的少年在享受生活,嘻笑打闹,而老人却沉浸在对过往荣耀的追忆和对现实苦难的悲叹之中。这种强烈的对比不仅展示了年轻一代对历史的无知和轻视,也讽刺了社会对过往历史的遗忘。
诗中提及的“二帝蒙尘”,勾勒出历史的沧桑,唤起人们对北宋时期的反思。老人对历史的铭记恰恰是对历代帝王的不满与失望,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接着,诗中提到的“乌虖国君之雠通百世”则暗示了敌国仇恨的延续,反映了历史的复杂性和持续的矛盾。
最后一句“何当偏师缚颉利”则是对未来的期待与渴望,表现出一种对国家复兴的希望。整首诗情感深邃,既有对历史的回顾,也有对未来的展望,充满了悲凉与希望的交织。
整首诗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与对现实的控诉,揭示了民族的苦难与希望。作者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年轻一代与老一代之间的情感差异,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希望。
《大梁老人行》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二帝”指的是哪个历史时期的皇帝?
诗中“无人按剑决大议”反映了作者对什么的感受?
可以将刘克庄的《大梁老人行》与杜甫的《春望》进行对比,二者都表达了对国家衰落的感慨,但刘克庄更偏向于对比手法,而杜甫则更注重细腻的情感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