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6:14: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6:14:01
送萧颖士赴东府,得君字
作者:邬载 〔唐代〕
策名十二载,独立先斯文。
迩来及门者,半已升青云。
青云岂无姿,黄鹄素不群。
一辞芸香吏,几岁沧江濆。
散职既不羁,天听亦昭闻。
虽承急贤诏,未谒陶唐君。
薄俸还自急,此言那足云。
和风媚东郊,时物滋南薰。
蕙草正可摘,豫章犹未分。
宗师忽千里,使我心氛氲。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萧颖士即将赴任东府的送别之情。诗人回顾自己已经在此地任职了十二年,始终保持着独立和清白的学问。最近来拜访的人中,有一半已经升迁到高位。青云之上,虽有其美丽,但如黄鹄般不群,表明其志向的不同。告辞的那位香吏,已在沧江边待了多少年。如今自己虽然没有拘束,但天听的声音也越来越响亮。尽管接受了急切的贤人诏书,仍未能拜见陶唐之君。薄薄的俸禄让人感到急迫,这样的话又能说什么呢?东郊的和风轻柔,南方的气息愈加浓郁。蕙草正值可以采摘的时节,而豫章的前景却仍未分明。我的宗师远在千里之外,使我的心情愈加沉重。
作者介绍:邬载是唐代的一位诗人,他的诗歌风格多样,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间,探讨人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唐代,正值科举制度盛行的时期,诗人通过送别友人,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同时也反映了个人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典型地体现了唐代士人的情怀。
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的场景,展现了作者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开篇“策名十二载,独立先斯文”,表明作者在文士的生涯中追求独立与清白,反映了唐代士人对名节的重视。接下来通过对比“青云岂无姿,黄鹄素不群”,描绘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表达了对升迁的渴望与内心的孤独。
诗中反复提到的“薄俸”与“急”,传达了士人生活的艰辛与对未来的不安。同时,东郊的和风与蕙草的意象,象征着美好的前景与希望,反映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与无奈的对比。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切,也流露出对自身处境的感慨。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词测试:
诗人写这首诗的主要目的是:
A. 表达对友人的祝福
B. 讲述自己的经历
C. 讨论政治问题
D. 描绘自然景色
“薄俸”在诗中主要指:
A. 丰厚的收入
B. 微薄的俸禄
C. 失业的状态
D. 生活的富足
“青云岂无姿,黄鹄素不群”中的“黄鹄”象征:
A. 平凡的人
B. 志向高远的人
C. 成功的人
D. 富有的人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