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0:12: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0:12:34
作者:陈德正 〔清代〕
七岁窜遐荒,玉门幸生入。
久霾沙碛场,形骸空骨立。
到门人不识,亲戚尽垂泣。
相对疑梦中,无语声鸣唈。
惊魂滞天外,恍惚招未集。
久客乍还家,反觉非所习。
触物增感端,百忧纷相袭。
往事何足陈,伤心悔无及。
我七岁时被流放到荒野,机缘巧合地逃入玉门关。
长时间生活在沙漠和荒滩之中,身体却依然空虚如骨。
到家时,亲友都不认识我,眼泪流淌,悲声连连。
面对亲人,我怀疑自己是在梦中,无言以对,心中悲鸣。
我的灵魂仿佛滞留在天外,恍惚之间召唤却无法聚集。
久居他乡,突然回到家,反而感到这里不再熟悉。
触碰周围的事物,感触愈发加深,百种忧愁纷纷袭来。
往事已无足够的回忆,心中只剩下无尽的悔恨。
作者介绍:陈德正,清代诗人,因其作品多描绘个人情感与社会现象,深受后人喜爱。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诗人经历流亡与归乡的情境下,表达了归乡时的陌生感与内心的惆怅。
《归里》是一首充满情感波动的诗作,诗人通过回乡的经历,细腻地描绘了流亡生活的苦楚以及归家的复杂感受。诗的前半部分描写了作者在外流亡的孤独与无奈,从“久霾沙碛场,形骸空骨立”可见他在荒凉环境中的苦苦挣扎,身心俱疲。回到家乡的情景则更显得令人心痛,亲人不识,泪流满面,这种久别重逢却又陌生的状态,使人感受到流亡带来的深刻影响。最后几句更是揭示了对往事的无奈与悔恨,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生活变迁的无力感。整首诗通过极具情感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与对过往的反思,深情而又痛苦,令人回味。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词测试:
诗人流亡的年纪是多大?
A. 五岁
B. 七岁
C. 十岁
D. 十二岁
诗中提到的“玉门”象征什么?
A. 归属
B. 流亡的痛苦
C. 友谊
D. 战争
诗人对往事的态度是?
A. 怀念
B. 无奈
C. 喜悦
D. 忘却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