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0:29: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0:29:12
今年禾黍好,谷贱愁熟荒。
两税半折色,无物充官粮。
薄田十数亩,妇子终岁忙。
衣裳苦不早,野外饶风霜。
昨夜府帖下,新设常平仓。
谁无久远计,饥寒实未遑。
人言太平世,耕凿两相忘。
但愿长无扰,恩膏非所望。
今年的禾谷长势很好,但粮食价格贬值令人忧虑,农田却荒芜。
征收的两税和征收的颜色都减半,缺乏物资来充实官府的粮仓。
我家只有十亩薄田,妻子孩子整年忙碌不已。
衣服早已磨损,野外的风霜又多。
昨夜府上贴出告示,设立了常平仓。
谁没有长远的打算呢?饥寒之苦实在无暇顾及。
人们说这是太平的时代,耕作与采掘却都被遗忘。
我只希望长久不受扰乱,恩泽降临我并不奢求。
作者介绍:陈德正,清代诗人,生活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作品常反映农民的艰辛和对社会的关切。
创作背景:此诗写作于清代,社会动荡,农民生活困苦,税负沉重,粮价波动,诗人借此表达对民生困境的关注与无奈。
《田家诗 其一》通过描绘农民的生活状态,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与困境。诗中开篇即提到“禾黍好”,表面上看似是丰收的喜悦,实则在随后的“谷贱愁熟荒”中展现了农民对于粮食贬值的忧虑。这种对比手法揭示了农民在丰收时的无奈,生动地表达了农业经济的脆弱。
诗中提到的“两税半折色,无物充官粮”,则是对当时税制的不满,显示了农民的困境与对官府的无奈。诗人通过“薄田十数亩,妇子终岁忙”描绘了家庭的劳作景象,展现了农民为了生存的辛勤与不易。接下来的“衣裳苦不早,野外饶风霜”更是突出了生活的艰辛。
最后的“人言太平世,耕凿两相忘”与“但愿长无扰,恩膏非所望”则表明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反思与愿望。尽管外界宣称太平,但农民们的生活并未得到改善,诗人只希望能够保持安宁,真心渴望的不求回报的恩惠,表露出一种无奈的期盼。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全诗以农民的生存状况为中心,描绘了清代农民在动荡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与对安宁生活的渴望。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禾黍”指的是哪些作物?
A. 小麦和玉米
B. 稻谷和黍米
C. 大豆和荞麦
“两税半折色”中的“半折”意味着什么?
A. 税收增加
B. 税收减半
C. 税收未变
诗人希望获得什么?
A. 富裕的生活
B. 安宁的生活
C. 政府的恩惠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陈德正的《田家诗》更专注于农民的生计困境,而杜甫则是在国家动荡中抒发个人的忧愁。两者都通过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展现了社会的苦难与人们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