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灵济寺午睡起》

时间: 2025-08-12 14:43:30

诗句

江上春风底事寒,主张火柜一雷鼾。

不干酒力浓时困,自是人情熟处安。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8-12 14:43:30

原文展示:

灵济寺午睡起
作者: 陈著 〔宋代〕

江上春风底事寒,
主张火柜一雷鼾。
不干酒力浓时困,
自是人情熟处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在灵济寺午睡醒来时的情景。春风吹拂的江边,竟然感到一丝寒意。我在火柜旁打盹,像是雷鸣般的鼾声在耳边响起。喝酒时不觉得困倦,但在熟悉的环境中,人的内心自然会感到安逸。

注释:

  • 江上春风:江边的春风,带来春天的气息。
  • 底事寒:何以感到寒冷。
  • 主张火柜:指靠近火柜取暖。
  • 雷鼾:鼾声如雷,形容鼾声响亮。
  • 不干酒力浓时困:喝酒时不觉得疲倦。
  • 自是人情熟处安:熟悉的环境让人感到安宁。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陈著,南宋诗人,生于文人世家,喜好山水,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风格清新自然。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春日午后,诗人在灵济寺游玩时感受到自然的变化和自己内心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情的细腻观察。

诗歌鉴赏:

《灵济寺午睡起》是一首表现春日午后宁静与惬意的诗作,诗人在江边的灵济寺中午睡醒来,描绘了周围环境的变化和内心的感受。首句“江上春风底事寒”,开篇即引入春风的意象,展现出一种春日的清新,但随即转入对寒意的感知,反映出春天的温暖与寒冷并存的复杂情感。接下来“主张火柜一雷鼾”,通过对鼾声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安逸的状态,仿佛在诉说着生活的惬意和放松。而后两句则是诗人对饮酒后的困顿与对熟悉环境的安宁的反思,表现了人情的温暖和生活的真实。整首诗在意象上交织着自然与人的情感,体现了诗人细腻而深刻的观察力,兼具哲理与生活的情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江上春风底事寒:春风吹来,却感到一丝寒意,反映出自然的双重性。
    2. 主张火柜一雷鼾:在火柜旁沉沉入睡,鼾声如雷,表现出安逸的状态。
    3. 不干酒力浓时困:饮酒后不再感到困倦,暗示酒精的麻醉作用。
    4. 自是人情熟处安:在熟悉的环境中,内心自然安宁,这是对人情的深刻理解。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鼾声比作雷声,增加了生动感。
    • 对仗:上下句的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人在春日午后,在自然与熟悉环境中感受到的安宁与惬意,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 春风:象征着生命的复苏和希望。
  • 火柜:象征着温暖和安全的港湾。
  • 鼾声:象征着放松和舒适的生活状态。
  • :象征着人情的交融与生活的乐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春风”给人带来的感觉是什么?

    • A. 温暖
    • B. 寒冷
    • C. 湿润
    • D. 干燥
  2. 诗人午睡时靠近什么来取暖?

    • A. 火炉
    • B. 火柜
    • C. 窗边
    • D. 被子
  3. “雷鼾”意指什么?

    • A. 声音小
    • B. 声音响亮
    • C. 没有声音
    • D. 微弱的鼾声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鹿柴》
  • 诗词对比

    • 陈著的《灵济寺午睡起》和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描绘了自然的美和内心的安宁,但陈著更侧重于人情的温暖,而王维则多了一份孤独与思考。两者都通过自然景物反映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研究》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破阵子 其二 破阵子 其一 破阵子 有感 破阵子 破阵子 毕业论文开题有感兼示同门诸友 破阵子 客怀 破阵子 破阵子 观竞渡作 破阵子 秋夜 破阵子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羊落虎口 覃均 额征 遗训余风 入字旁的字 麦字旁的字 义愤填胸 虫字旁的字 先小人,后君子 包含话的词语有哪些 鹿字旁的字 秃宝盖的字 死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霍的词语有哪些 浸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粮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四海为家 火烈 货款 逼奸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