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失题二首》

时间: 2025-05-01 15:03:03

诗句

平都天下古名山,自信山中岁月闲。

午梦任随鸠唤觉,早朝又听鹿催班。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5:03:03

失题二首

原文展示

平都天下古名山,自信山中岁月闲。
午梦任随鸠唤觉,早朝又听鹿催班。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
在这片古老的名山中,我感到自己与世无争、悠闲自得。午后的梦中,我任凭鸠鸟叫醒我,早晨又听到鹿鸣催促我起床。

注释

  • 平都:指平原地区,这里作为山的背景。
  • 天下古名山:指那些历史悠久、声名显赫的山脉。
  • 自信:自认为,心中有数。
  • 岁月闲:形容生活悠闲自在。
  • 午梦:午后的梦境。
  • :一种鸟,常用来形容安静的环境。
  • 鹿催班:鹿鸣声催促我上课,暗指早晨的忙碌。

典故解析

“古名山”指的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山脉,通常象征着大自然的宁静与永恒。诗中提到的“午梦”和“鹿催班”分别代表了人们在自然中放松和日常生活的忙碌之间的对比,反映出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之作,也有细腻之词。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对人生、自然的深刻思考及其个人的情感。

创作背景

《失题二首》创作于苏轼被贬期间,反映了他在困境中对自然的向往与自我调适。此时的苏轼虽然身处逆境,但他的诗歌依旧透出淡然与洒脱的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苏轼面对人生困境时的从容与淡泊。他以“古名山”作为背景,通过对山中悠闲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诗中“午梦任随鸠唤觉,早朝又听鹿催班”两句,生动地描绘了自然的宁静与生活的忙碌,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思考。

诗的整体气氛宁静而又带有一丝淡淡的忧伤。苏轼在这里并没有直接表达对逆境的不满,而是选择通过对自然的描绘来反思自己的生活,表现出一种超脱的态度。这种从容与豁达,使得诗歌在抒情的同时,也传递出一种人生哲学的智慧。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平都天下古名山:诗人以宏大的视角来引入话题,展现了自然的壮丽。
    • 自信山中岁月闲:表达了他在此地的自信与悠闲。
    • 午梦任随鸠唤觉:描绘了午后的梦境,体现出一种随意与放松。
    • 早朝又听鹿催班:早晨又被生活的节奏所唤醒,形成了对比。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的宁静与人生的忙碌相对比,增添了诗的深度。
    • 拟人:通过“鸠唤”和“鹿催”使自然更加生动。
  • 主题思想

    •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考,体现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象征着悠闲、宁静的生活。
  • :象征安宁与闲适的状态。
  • 鹿:代表生活的节奏与责任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午梦”是指哪个时间段的梦?

    • A. 早晨
    • B. 中午
    • C. 晚上
  2. “早朝又听鹿催班”意指什么?

    • A. 生活的忙碌
    • B. 享受生活
    • C. 逃避现实
  3. 诗中的“平都”指的是哪里?

    • A. 山中
    • B. 平原地区
    • C. 城市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对比苏轼的《失题二首》和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思考,但苏轼更多的是在自然中反思人生的无常,而王维则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展示出不同的哲学思考。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全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相关查询

芳草渡/系裙腰 其二 浣溪沙(中吕宫) 卜算子(般涉调) 菩萨蛮(般涉调) 相思令·苹满溪 天仙子(郑毅夫移青社·中吕调) 芳草渡(般涉调) 南歌子(林钟商) 飞石岩 西江月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累见不鲜 簌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畏罪潜逃 打掳 吠非其主 尉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移覆 乛字旁的字 无有乡 会道门 衣字旁的字 脸盘儿 包字头的字 薄技在身 用字旁的字 花嘴花舌 乙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