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6:08: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6:08:17
嫩脸羞娥因甚。化作行云,却返巫阳。但有寒灯孤枕,皓月空床。长记当初,乍谐云雨,便学鸾凰。又岂料正好三春桃李,一夜风霜。丹青如画,无言无笑,看了漫结愁肠。襟袖上,犹存残黛,渐减馀香。一自醉中忘了,奈何酒后思量。算应负你,枕前珠泪,万点千行。
这位娇羞的女子为何如此?她化作了行云,却又回到了巫阳。只有寒灯和孤枕,皓月照耀的空床。长久以来我还记得,曾经在春日的雨中相会,仿佛学到了鸾凤之鸣。然而,谁曾想,正好在三春桃李盛开的时节,却遭遇一夜的风霜。丹青如画的景象,无言无笑,望着这一切不禁愁绪满怀。衣襟袖口上,依然留存着淡淡的妆黛,渐渐减淡的余香。我自醉中忘却了这些,奈何酒后又思量。算是辜负了你,枕前的珠泪,万点千行。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以豪放、奔放著称,常常蕴含深刻的哲理和人文关怀。
《雨中花慢》创作于苏轼的晚年,时值他经历了人生的种种波折,尤其是与爱人之间的感情纠葛与别离。此时的他,对往日的爱情和青春充满了怀念与感伤。
《雨中花慢》是苏轼在生活中遭遇挫折后,对往日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反思。诗中通过对比的手法,描绘了眼前的孤独与过去的甜蜜。开头以“嫩脸羞娥因甚”引入,表现出对年轻女子的怜惜与思念,随后转向对孤独的沉思。寒灯孤枕的意象,渗透着一种凄凉的氛围,承载着诗人内心的孤寂。
回忆初见时的美好,诗人以“长记当初,乍谐云雨”表达了对往昔恋情的怀念,然而“正好三春桃李,一夜风霜”的转折,突显了时光的无情与美好的逝去。接着,通过“丹青如画”的描写,进一步增强了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与无奈。
最后,诗人自悔“算应负你,枕前珠泪”,不仅是对过往感情的反思,也表达了对当前孤独的深刻感受,形成了一种悲怆的情感基调。整首词情感细腻,意象丰富,展现了苏轼深邃的情感世界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整首诗歌围绕着对往昔爱情的追忆与对现状的感慨,展现了苏轼对人生无常的深刻理解与悲凉的情感。
“嫩脸羞娥因甚”中的“羞娥”指的是:
A. 年轻女子
B. 妖精
C. 仙女
D. 嫦娥
诗中提到的“寒灯孤枕”体现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孤独
C. 兴奋
D. 希望
诗的核心主题是什么?
A. 友情
B. 爱情的无常
C. 自然景色
D. 家国情怀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