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8:18: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8:18:01
阴阴垂柳转黄鹂,肠断残春欲去时。
白雪乱堆飞絮地,红须半在落花枝。
园林向晚深藏郭,野水新晴暗入池。
最是牡丹堪痛惜,风吹雨打渐离枝。
在阴郁的柳树下,黄鹂鸟欢快地鸣叫,
我心如刀割,残春即将离去时。
白色的雪花像乱堆的飞絮飘落在地上,
红色的花瓣半垂在落花的枝头。
园林在傍晚的光线中深藏于城郭之外,
野水在新晴的天空下,悄悄流入池塘。
最让我心痛的是那盛开的牡丹,
在风雨的吹打下,渐渐离开了枝头。
本诗虽无明显的典故引用,但其中的意象,如“牡丹”,在中国文化中常被视为富贵和美丽的象征。诗人在此表达对牡丹的怜惜,反映出对春天即逝的无奈与感伤。
李至,宋代诗人,生平不详,留有诗作数首,风格多以清新自然见长,常描写春夏之景,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及对人生的感悟。
此诗作于春季末期,诗人游览园林,感受到春天即将结束的惆怅,借助自然景象抒发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残春有感》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春天即将逝去的深切怀念。开篇用“阴阴垂柳”和“黄鹂”描绘出春天的气息,然而随着诗意的发展,转而为一种对逝去春光的惋惜。诗中“肠断残春欲去时”,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伤,仿佛这不仅是对季节的感慨,更是对生命无常的思考。
接下来,通过“白雪乱堆飞絮地,红须半在落花枝”,诗人将春天的美丽与即将消逝的现实融为一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的园林已隐入暮色,野水也在新晴之后静静流淌,似乎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最后,牡丹的描写达到情感的高潮,风雨的侵袭使得美丽的花朵渐渐离去,象征着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而易逝。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给人以深刻的思考,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和牡丹的描写,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短暂生命的惋惜,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感伤。
这些意象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也反映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李至的《残春有感》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惆怅
C. 愤怒
诗中提到的“白雪”实际上指的是哪个自然现象?
A. 雪花
B. 柳絮
C. 花瓣
诗人对牡丹的态度是?
A. 无所谓
B. 痛惜
C. 鄙视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对春天的感慨,但其基调更为忧国忧民;而李至的《残春有感》则是对个人情感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