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铜雀砚》

时间: 2025-04-26 14:24:19

诗句

摸索陶泓不忍研,阿瞒故物尚依然。

浪传铜雀檐间瓦,恐是金凫海底砖。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4:24:19

原文展示

铜雀砚
作者:杨万里 〔宋代〕
摸索陶泓不忍研,阿瞒故物尚依然。
浪传铜雀檐间瓦,恐是金凫海底砖。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我轻轻抚摸着这块陶制的砚台,心中不忍心用它来研墨。那阿瞒的旧物依旧在这里。浪潮把铜雀的瓦片传到了这里,我恐怕这就是金凫在海底留下的砖块。

注释

字词注释

  • 陶泓:陶制的砚台,泓指深水,形容砚的深度。
  • 阿瞒:指的是曹操,因其曾有“阿瞒”之称,这里指旧物的主人。
  • 铜雀:源于“铜雀台”,是历史上著名的建筑,代表着历史的沧桑。
  • 金凫:传说中的一种鸟,象征珍贵与稀有。

典故解析

  • 铜雀台:铜雀台是三国时期曹操建造的,象征着权力与历史。诗中提到的“铜雀”与历史的遗迹相呼应,表达了对历史的回忆与惋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和词人。他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作品多描写山水和田园生活,极具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铜雀砚》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历史沧桑之时,诗人在这首诗中借砚台表达对历史的追忆与思考。

诗歌鉴赏

《铜雀砚》是一首富有历史感和情感深度的诗作,作者通过对一块古老砚台的描写,引发对历史人物和往事的追忆。首句“摸索陶泓不忍研”表达了对这块砚台的珍视,陶泓的质朴与历史的厚重感结合,让人感受到一种不忍打破的情感。接着提到“阿瞒故物尚依然”,使人联想到曹操的历史地位与他遗留下来的文化物品,诗人在这里不仅仅是在写砚台,更是对历史的敬重与思考。

后两句以“浪传铜雀檐间瓦”引入对历史的回顾,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文化的传承。最后一句“恐是金凫海底砖”则使得整首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金凫象征着珍贵与稀有,这块砚台虽然平凡,但承载了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深邃,诗人对其的珍视与怀念跃然纸上。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摸索陶泓不忍研,描写了诗人轻轻抚摸砚台,心中不忍心用它来研墨,表达了对古物的珍惜与爱护。
  • 第二句:阿瞒故物尚依然,提及历史人物曹操,表明这些古物依然存在,象征着对历史的追忆。
  • 第三句:浪传铜雀檐间瓦,描绘了历史的流逝与文化的传承,暗示着古老的事物仍在生活中延续。
  • 第四句:恐是金凫海底砖,强调砚台的珍贵,反映出诗人对历史的敬畏之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砚台比作历史的载体,象征着文化的传承。
  • 拟人:通过“摸索”传达出诗人对砚台的情感,使其具有人性化的特征。
  • 对仗:全诗在形式上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与对古物的珍惜,反映了诗人对文化传承的重视与对往事的追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陶泓:象征着古老与传统,承载着历史的记忆。
  • 铜雀:代表着历史的沧桑与文化的深厚。
  • 金凫:象征着珍贵,暗示着诗人对文化遗产的珍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阿瞒”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刘备
    B. 曹操
    C. 孙权

  2. “浪传铜雀檐间瓦”中的“铜雀”指的是?
    A. 一种鸟
    B. 一座历史建筑
    C. 一种器具

  3. 诗人通过什么情感来表达对古物的珍视?
    A. 不忍心使用
    B. 喜欢收藏
    C. 无所谓

答案

  1. B. 曹操
  2. B. 一座历史建筑
  3. A. 不忍心使用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赠花卿》
  •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赠花卿》相比,杨万里的《铜雀砚》更侧重于对历史的追忆与文化的反思,而杜甫则更多地体现了个人的感情与社会的苦闷,两者在主题上有一定的差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杨万里诗文集》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浣溪沙 思郝仙 浣溪沙 其十五 乡同年傅大尹朝缙 浣溪沙 其十二 浣溪沙 其十五 浣溪沙(寄刘总管) 浣溪沙 浣溪沙 偶闻坛事戏作 浣溪沙 青原漂流 浣溪沙 中元客居宣威 浣溪沙 建国十周年国庆节献辞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山字旁的字 油炸鬼 包含怜的词语有哪些 望衡对宇 山箐 楼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黄字旁的字 又字旁的字 众少不敌 雅吹 套言不叙 遂贤 人言籍籍 包含旟的词语有哪些 食字旁的字 亲敬 忌克少威 田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