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8:53: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8:53:30
感秋
作者:杨万里 〔宋代〕
旧不悲秋只爱秋,风中吹笛月中楼。
如今秋色浑如旧,欲不悲秋不自由。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复杂情感。过去我并不悲伤,只是喜欢秋天,风中吹来的笛声伴随着楼上的明月。如今的秋色依旧如昔,但我却想要不悲伤却又无法做到,心中感到一种无法逃避的自由。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明确引用的典故,但提到的“月中楼”可以联想到许多古诗中的月景描写,常常用来表达诗人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擅长写诗、词、文。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常以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题。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南宋时期,诗人生活在一个政治动荡、社会不安的时代。秋天常被赋予忧伤的色彩,诗人在此时想要表达对秋天的喜爱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感秋》是一首通过秋天的景色来反映诗人内心情感的作品。诗的开头“旧不悲秋只爱秋”直接表明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而不再将其视为悲伤的象征。诗人在描绘秋天的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对于往昔的追忆与珍视。随着岁月的流逝,诗人发现即使秋色依旧如昔,自己的情感却已不再单纯,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感受。
“风中吹笛月中楼”的意象恰如其分地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又略显孤寂的秋夜,笛声随着秋风飘荡,让人更加感受到那种“月中楼”的清冷与静谧。尽管诗人想要摆脱对秋天的悲伤情绪,却发现这份情感早已根植于心,无法轻易摆脱。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优美的自然意象,展现了诗人对秋天的深刻理解与情感的纠葛,兼具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命运的思考,令人深感共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探讨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纽带,表达了对秋天的热爱与难以摆脱的悲伤情感,反映了诗人对生命与时间的深刻感悟。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人对秋天的态度是什么?
A. 完全悲伤
B. 只爱秋
C. 不关心秋
D. 忧伤与喜爱并存
“风中吹笛月中楼”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A. 热闹的市集
B. 宁静的秋夜
C. 繁华的街道
D. 暴风雨来临
诗中提到的“欲不悲秋不自由”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无忧无虑
B. 内心的挣扎
C. 绝对的快乐
D. 对秋天的冷漠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杨万里的《感秋》在情感上更加复杂,前者更注重对思乡的直白表达,而后者则在对秋天的美感与内心的苦闷之间寻找平衡。
以上资料和分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杨万里的《感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