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35: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35:11
作者: 李白 〔唐代〕
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
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
伊昔升绝顶,下窥天目松。
仙人炼玉处,羽化留馀踪。
亦闻温伯雪,独往今相逢。
采秀辞五岳,攀岩历万重。
归休白鹅岭,渴饮丹砂井。
凤吹我时来,云车尔当整。
去去陵阳东,行行芳桂丛。
回溪十六度,碧嶂尽晴空。
他日还相访,乘桥蹑彩虹。
黄山高达四千仞,山上有三十二座莲花形的峰。
丹色的悬崖夹着石柱,菡萏开成金色的芙蓉。
我曾经登上绝顶,俯瞰天目松的景色。
这里是仙人炼制仙药的地方,留下了羽化升天的踪迹。
我也听说温伯雪独自前来,今天恰好与他相逢。
我辞别了五岳的秀丽,攀岩穿越了万重山岭。
归来休息在白鹅岭,渴了便饮丹砂井的水。
风送我来时的消息,云车将我整装待发。
我向东去往陵阳,走过芳香的桂树林。
回溪有十六弯,碧绿的山峦尽在晴空中。
他日再来拜访,乘着彩虹的桥梁。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并称“李杜”。他以豪放、奔放的个性和超凡的才华著称,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李白游黄山之后,表达了他对黄山壮丽景色的赞叹,以及对友人温处士的怀念和相逢的喜悦,反映了他追求自由与仙境的情怀。
《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是一首描写黄山自然之美的诗作。全诗以黄山的壮丽景色为背景,展现了李白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人的深情。诗中开篇便以“黄山四千仞”引出,直观地呈现了黄山的巍峨挺拔,接着通过“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描绘出黄山的奇特地貌和自然之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随着诗意的深入,李白回忆起自己曾经攀登绝顶的经历,俯瞰天目松的情景,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沉醉和对人生的思考。诗中提到的“仙人炼玉处,羽化留馀踪”,不仅增添了神秘感,也反映了李白向往神仙境界的心态。
在与温处士的相逢中,李白表现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最后一联“他日还相访,乘桥蹑彩虹”则寄托了他对未来重聚的美好期盼,整体营造出一种超脱现实、向往自由的意境。
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为主线,融入了人情与哲理,展现了李白作品中常见的豪放与浪漫,是他对黄山情怀的浓缩表现。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围绕对黄山壮丽景色的赞美,表达了李白对自然的热爱,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自由与超脱的向往,展现出一种人天合一的哲学思想。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黄山的高度是几仞?
诗中提到“温伯雪”指的是哪位诗人?
诗中提到李白对未来的期盼是通过什么意象表现的?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通过这些信息,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的诗意和背景,进而更好地欣赏李白的诗歌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