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0:31:19
原文展示
渡洛游三乡书所见
张耒 〔宋代〕
重云蔽南山,远见山雨白。
我行山之北,便与云雨隔。
西风来如奔,零乱云物拆。
驱除信果决,霶霈绝余滴。
收雷如归师,蹄辙度南碛。
群峰涌地出,掀荡无留碧。
暮投三乡寺,落日在东壁。
钟鸣高阁晚,野迥见归翼。
还家晚川静,秋月未生魄。
聊资览物态,应用慰行役。
白话文翻译
浓厚的云层遮蔽了南山,远远望去,山雨呈现出白色。
我行走在山的北面,因此与云雨隔绝。
西风迅猛而来,云雾散乱,景象变幻。
风雨驱散得如此果断,雨滴不再落下。
雷声如同归师的军队,蹄声和车辙穿过南边的沙漠。
群山如波浪般涌出,翻腾不息,不留一丝碧绿。
傍晚时分,我投宿在三乡寺,夕阳照在东墙。
钟声在高阁中晚响,旷野中可见归鸟。
回家时,晚川静谧,秋月尚未升起。
暂且借此观赏自然景物,以慰藉旅途的辛劳。
注释
- 重云蔽南山:浓厚的云层遮蔽了南山。
- 远见山雨白:远远望去,山雨呈现出白色。
- 我行山之北:我行走在山的北面。
- 便与云雨隔:因此与云雨隔绝。
- 西风来如奔:西风迅猛而来。
- 零乱云物拆:云雾散乱,景象变幻。
- 驱除信果决:风雨驱散得如此果断。
- 霶霈绝余滴:雨滴不再落下。
- 收雷如归师:雷声如同归师的军队。
- 蹄辙度南碛:蹄声和车辙穿过南边的沙漠。
- 群峰涌地出:群山如波浪般涌出。
- 掀荡无留碧:翻腾不息,不留一丝碧绿。
- 暮投三乡寺:傍晚时分,我投宿在三乡寺。
- 落日在东壁:夕阳照在东墙。
- 钟鸣高阁晚:钟声在高阁中晚响。
- 野迥见归翼:旷野中可见归鸟。
- 还家晚川静:回家时,晚川静谧。
- 秋月未生魄:秋月尚未升起。
- 聊资览物态:暂且借此观赏自然景物。
- 应用慰行役:以慰藉旅途的辛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与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物和表达个人情感。此诗创作于宋代,反映了诗人旅途中的所见所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张耒在旅途中经过三乡寺时所作,通过描绘自然景物的变化,表达了旅途中的孤独与慰藉。诗中通过对云雨、风、山、寺等元素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感悟和对旅途生活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诗人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诗中“重云蔽南山”、“远见山雨白”等句,描绘了浓厚的云层和山雨的景象,给人以压抑和遥远的感觉。而“西风来如奔”、“零乱云物拆”等句,则通过比喻和拟人手法,生动地描绘了风和云的变化,展现了自然的壮美和变幻无常。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投宿在三乡寺,通过“暮投三乡寺”、“落日在东壁”等句,描绘了傍晚时分的宁静和夕阳的美丽。最后,诗人通过“还家晚川静”、“秋月未生魄”等句,表达了对家的思念和对旅途的慰藉。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旅途生活的感慨和对自然美的感悟,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重云蔽南山:描绘了浓厚的云层遮蔽了南山,给人以压抑的感觉。
- 远见山雨白:远远望去,山雨呈现出白色,增加了遥远和神秘感。
- 我行山之北:诗人行走在山的北面,与云雨隔绝,表达了孤独感。
- 便与云雨隔:与云雨隔绝,强调了与自然的隔离。
- 西风来如奔:西风迅猛而来,通过比喻展现了风的强劲。
- 零乱云物拆:云雾散乱,景象变幻,描绘了自然的变幻无常。
- 驱除信果决:风雨驱散得如此果断,展现了自然的威力。
- 霶霈绝余滴:雨滴不再落下,强调了风雨的结束。
- 收雷如归师:雷声如同归师的军队,通过比喻展现了雷声的威严。
- 蹄辙度南碛:蹄声和车辙穿过南边的沙漠,增加了旅途的艰辛感。
- 群峰涌地出:群山如波浪般涌出,展现了自然的壮美。
- 掀荡无留碧:翻腾不息,不留一丝碧绿,强调了自然的变幻。
- 暮投三乡寺:傍晚时分,诗人投宿在三乡寺,表达了旅途的疲惫。
- 落日在东壁:夕阳照在东墙,描绘了傍晚时分的宁静和美丽。
- 钟鸣高阁晚:钟声在高阁中晚响,增加了宁静和庄严感。
- 野迥见归翼:旷野中可见归鸟,表达了诗人对家的思念。
- 还家晚川静:回家时,晚川静谧,强调了家的宁静和温馨。
- 秋月未生魄:秋月尚未升起,增加了夜晚的宁静和神秘感。
- 聊资览物态:暂且借此观赏自然景物,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感悟。
- 应用慰行役:以慰藉旅途的辛劳,强调了旅途的艰辛和对自然的慰藉。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西风来如奔”、“收雷如归师”等句,通过比喻展现了风和雷的强劲和威严。
- 拟人:如“零乱云物拆”、“驱除信果决”等句,通过拟人手法描绘了云和风的变幻和威力。
- 对仗:如“重云蔽南山”与“远见山雨白”、“暮投三乡寺”与“落日在东壁”等句,通过对仗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旅途生活的感慨和对自然美的感悟。诗中通过对云雨、风、山、寺等元素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的壮美和变幻无常,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家的思念和对旅途的慰藉。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重云:浓厚的云层,给人以压抑的感觉。
- 山雨:山雨呈现出白色,增加了遥远和神秘感。
- 西风:西风迅猛而来,通过比喻展现了风的强劲。
- 云物:云雾散乱,景象变幻,描绘了自然的变幻无常。
- 雷:雷声如同归师的军队,通过比喻展现了雷声的威严。
- 群峰:群山如波浪般涌出,展现了自然的壮美。
- 三乡寺:傍晚时分,诗人投宿在三乡寺,表达了旅途的疲惫。
- 落日:夕阳照在东墙,描绘了傍晚时分的宁静和美丽。
- 钟鸣:钟声在高阁中晚响,增加了宁静和庄严感。
- 归翼:旷野中可见归鸟,表达了诗人对家的思念。
- 晚川:回家时,晚川静谧,强调了家的宁静和温馨。
- 秋月:秋月尚未升起,增加了夜晚的宁静和神秘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重云蔽南山”中的“重云”指的是什么?
A. 浓厚的云层
B. 轻薄的云层
C. 飘动的云层
D. 散乱的云层
-
诗中“西风来如奔”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
诗中“暮投三乡寺”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悲伤
C. 疲惫
D. 兴奋
-
诗中“还家晚川静”中的“晚川”指的是什么?
A. 傍晚的河流
B. 晚上的河流
C. 晚上的山川
D. 傍晚的山川
答案:1. A 2. A 3. C 4.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杜牧:通过描绘秋夜的宁静和美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感悟。
- 《登鹳雀楼》王之涣:通过描绘登高望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壮美的感慨。
诗词对比
- 《渡洛游三乡书所见》与《秋夕》:两首诗都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感悟,但前者更注重旅途的孤独和慰藉,后者更注重秋夜的宁静和美丽。
- 《渡洛游三乡书所见》与《登鹳雀楼》:两首诗都通过描绘自然壮美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慨,但前者更注重旅途的艰辛和对自然的慰藉,后者更注重登高望远的壮阔和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耒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包括张耒的生平和创作。
- 《张耒诗集》:收录了张耒的全部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