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2:29: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2:29:08
吕梁硔
作者: 胡翰 〔明代〕
河水趋山东,四旷无险塞。
吕梁扼其冲,凛若万强敌。
水势与石斗,终古怒未息。
舟行龈腭间,众挽不余力。
进始逾跬步,退忽落千尺。
长年起相语,兹土神所职。
登祠奉嘉荐,拜跪陈下臆。
船头勇牵缆,樯表高挂席。
好风东南来,送我天北极。
叱驭诚足钦,垂堂讵遑恤。
昔闻庄叟言,有山在离石。
悬水三十仞,鱼鳖皆辟易。
孰隳天地性,遂拯生民溺。
鸿飞九州野,吾愿观禹迹。
这首诗描绘了吕梁地区的河流与山势对船只航行的影响。河水向东流去,四周广阔,没有障碍。吕梁山扼守着河流的要冲,仿佛是一支强大的敌军。水流与岩石争斗,怒涛翻滚,永不停息。船只在水流的夹缝中行驶,众人拼命拉船,却仍然艰难。前进时才刚刚迈出小步,后退时却像是落入千尺深渊。长年累月与水流对话,这片土地是神灵的职守。我登上祠堂奉献祭品,跪拜在地,表达心意。船头的勇士拉着缆绳,桅杆上高高挂着席子。顺风从东南而来,送我向北方的极地。叱吒风云的能力实在令人敬仰,然而坐堂不愿顾及的却是别的事。曾听庄子说过,离石之地有座高山。悬崖高耸三十仞,鱼鳖都在水中逃避。谁破坏了天地的本性,最终拯救了生灵的溺水。我愿意在九州的野外翱翔,愿意见证大禹的治水之迹。
作者介绍:
胡翰,明代诗人,以其豪放的诗风和对自然的热爱而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山水,表现出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创作背景:
《吕梁硔》创作于明代,时代背景是一个社会动荡、环境变化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吕梁的自然景观,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及对人类奋发向上的期望。
《吕梁硔》是一首极具豪情与壮志的诗作,诗中通过描写吕梁的水流与山势,展现了自然的力量与人类的渺小。诗的开头描绘了河水向东流动的情景,展现了辽阔的自然环境,而“吕梁扼其冲,凛若万强敌”则生动地表现了吕梁山的雄伟与不可侵犯。接下来的描写则转向了水流与岩石之间的斗争,这种斗争不仅体现了自然的激烈,也象征着人类在面对自然时的无奈。
“众挽不余力”,这里描绘了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努力与艰难,表现出一种无力感。诗人以“进始逾跬步,退忽落千尺”来形容船只在水流中的艰险,表现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微不足道。此外,诗中提到的“长年起相语”更是将人与自然的对话升华为一种哲学思考,体现出诗人对天地间神秘力量的探索与敬畏。
在最后几句中,诗人引用庄子的言论,表达了对自然的理解与尊重,最终希望能够像大禹一样,见证治水的伟业。这种从自然到人类治理的思考,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对社会责任的关注与担当。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以吕梁的自然景观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力量的崇敬、对人类奋发向上的期望以及对历史治水伟业的向往,展现了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不仅构成了诗的整体框架,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如自然的威严、人类的渺小以及对历史的追溯。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吕梁”象征着什么?
“舟行龈腭间,众挽不余力”描绘了什么情境?
诗中提到的“庄叟”的话主要表达了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