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25: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2:25:59
赠僧辨端
作者: 王之道 〔宋代〕
南僧如竹上竹下韦,
在处即成林。
虽去常人发,
不异常人心。
邈哉端上人,
所得趣向深。
云泉香火里,
日夕长苦吟。
为我有时名,
踏雪来相寻。
相寻缘底事,
论诗复鸣琴。
我是一折腰吏,
衣带尘土侵。
何以谢吾师,
恨无虞师金。
这位南方的僧人就像竹子一样,竹子在他身边生长,随处都成了树林。虽然他远离常人的烦恼,却不曾超脱常人的内心。啊,端上人真是渊博深邃,得到的趣味方向也极为深远。在云泉的香火之中,他日夜苦吟。为了我,他有时还会名声在外,踏雪而来寻我。相寻的缘由又是什么呢?我们便是论诗再奏琴。我不过是一个低贱的官吏,衣带上沾满了尘土。如何才能报答我的老师,真是遗憾没有足够的金钱。
作者介绍: 王之道,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以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常以哲理和人情为题材,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王之道对僧人辨端的崇敬之情,他在诗中表达了对僧人高洁思想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自己身份的卑微与无奈。诗中反映了当时士人对宗教的关注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赠僧辨端》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僧人深厚的敬意和赞美,还表达了他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诗的开头通过“南僧如竹”描绘了僧人高洁的形象,竹子生长的环境暗示着僧人所处的道德与精神境界,给人以清新之感。接着,诗人通过“虽去常人发,不异常人心”来表达僧人虽远离世俗,却并未完全脱离人间的情感,这是一种深刻的洞察。
在后面的诗句中,诗人深切地描绘了僧人的修行生活,日夕苦吟,似乎在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另一方面,诗人通过“我是一折腰吏,衣带尘土侵”对比了自己的卑微身份,表现出对僧人高洁生活的向往和对自身境遇的无奈。
最后,诗人在感叹“何以谢吾师,恨无虞师金”中流露出对师恩的感激与却无力回报的遗憾,深化了全诗的情感。整体上,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反思,展现了士人与僧人之间的精神交流,表现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对高洁僧人生活的向往,表现了士人与僧人之间的精神共鸣,同时也流露出对自身卑微身份的无奈与遗憾,展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南僧”代表什么?
诗人对自己的身份是如何描述的?
“何以谢吾师,恨无虞师金”中的“虞师金”意指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