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2:33: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2:33:32
长相思·雨
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
一声声的雨声,一更更的夜晚。窗外的芭蕉与窗里的灯光,此时情感无尽。梦难以实现,恨意难以平息。谁说愁苦的人不喜欢倾听这些?空荡的台阶上雨水滴落,直至天明。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长相思”本身是一个常见的词句,多用于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诗中通过雨声和夜晚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愁苦的氛围。
万俟咏(约1060年-约1130年),字仲明,号淳风,北宋时期的诗人,擅长词和诗,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其作品常表现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情感的细腻描写。
此诗写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年代,诗人通过细腻的雨夜描绘,表达自己内心对往事的思念和对现实的无奈。
《长相思·雨》以雨声作为引子,营造出一种幽静而又愁苦的氛围。诗的开头“一声声,一更更”,将读者带入深夜的静谧之中,雨声与夜色交织,给人以听觉和视觉的双重体验。接着,诗人以“窗外芭蕉窗里灯”描绘了一个静谧的场景,窗外的雨滴与窗内的灯光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
“此时无限情”表达了情感的复杂与深沉,随之而来的“梦难成,恨难平”,更是将这种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未能实现的梦想和心中怨恨的无奈。最后一句“空阶滴到明”,则带有一种时间的流逝感,雨水的滴落不仅让人感受到孤独,也让人感受到愁苦的无尽。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渲染,传达出一种深沉而又无奈的思念之情。
诗歌通过对雨夜的描写,表达了孤独与思念,展现了在宁静中涌动的深情与愁苦,揭示了人内心的脆弱与渴望。
诗中提到的“芭蕉”象征什么?
A. 孤独
B. 思念
C. 温暖
D. 忧愁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快乐
B. 愁苦与思念
C. 自然景色
D. 战争
“空阶滴到明”的意象主要表达了什么?
A. 时间的流逝
B. 美好的回忆
C. 对未来的期待
D. 朋友的相聚
比较万俟咏的《长相思·雨》和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表达了对情感的深切思念,但万俟咏更侧重于愁苦的氛围,而李清照则在追忆中夹杂着对往日欢愉的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