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0:26: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0:26:38
别匡山
作者: 李白 〔唐代〕
晓峰如画碧参差,
藤影风摇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
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
洗钵僧临失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
已将书剑许明时。
这首诗描绘了晨曦中的匡山景致,青翠的山峰如同画卷般错落有致,藤影随风摇曳,轻轻拂动着栏杆。野外的小路上,常伴随野犬前来,归家的时候,常常看到伐木的人。看那云游的客人倚靠在啼叫的猿树旁,洗钵的僧人则在失鹤的池边。不要怪我对这清幽的境界无心恋恋,我已经将书剑托付给明亮的时光。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著称,常表现出对自由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别匡山》创作于李白游历匡山之际,这时他正处于对人生理想与现实困境的感慨中,诗中流露出对山水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思。
《别匡山》以清新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展现了李白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诗的开头描绘了晨曦下的山峰,青翠的色彩、参差的轮廓,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令人心生向往。接着,诗人通过藤影随风、野径伴犬的描写,展现了乡间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里表现得尤为融洽,伐木的樵夫和归家的行者都在这片清幽之地中生活着。
在后半部分,诗人将自己与自然的联系进一步深化,云游的客人和洗钵的僧人描绘了更深层次的哲理思考。李白在这里表达了对清境的依恋,虽然他已将书剑许于明时,仍不禁对这种世外桃源产生向往之情。这种矛盾的情感反映了他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哲学的思考。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淡淡的忧伤与对美好境界的留恋,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波澜与对理想的追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表达了对清幽境界的向往与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晓峰如画”意指什么?
A. 山峰很高
B. 山峰如同画一样美丽
C. 山峰在晨光中消失
“莫怪无心恋清境”中“清境”指的是什么?
A. 复杂的社会
B. 清幽的自然环境
C. 忙碌的都市生活
诗中提到的“洗钵僧”是在做什么?
A. 读书
B. 洗涤钵盂
C. 砍柴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