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39: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2:39:50
原文展示:
贫家粮尽稗作粥,南箕不簸一粒谷。
贫家酒瓮空床头,斗杓盛住天浆流。
仰视苍苍增百感,箕舌自张斗自转。
诚斋老子常思量,人到饿死真自强。
山中采薇谁再作,竿头晒裈亦足乐。
君不见明珠换得玉颜红,奴辈发难曲未终。
又不见挂冠织帘不自耻,乃是吾家一奇士。
白话文翻译:
贫穷的家庭粮食已经吃光,只能用稗子煮粥,连南箕也无法筛出一粒米来。
酒坛空空如也,床头没有酒,斗杓里盛满的是天上的水。
仰望苍天,感慨万千,箕舌(指收割用的器具)张开,斗(量器)也在转动。
诚斋的老子常常思考,人若饿死也只能自强。
山中采薇的人,谁还会再来?竿头晒裈(指晾晒的衣服)也算是一种乐趣。
你难道没有看到,明珠换得了美人的红颜,奴才的反叛曲子还未结束。
又不见那些挂冠而归的人,织帘子也不觉得羞耻,正是我家的一位奇士。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沈铦(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带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批判,尤其关注底层人民的艰辛生活。
创作背景: 《贫家行》创作于清代,那个时代社会动荡,贫富差距大,许多文人通过诗歌表达对贫困生活的关注与思考,沈铦此诗正是对贫困家庭生活的深刻反映,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生活的无奈。
《贫家行》通过对贫困家庭日常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个充满无奈与艰辛的生存状态。作品开篇即以“贫家粮尽”引入,直接揭示了生活的窘迫,接着用“南箕不簸一粒谷”形象地展示了家庭的困境。诗中通过对细节的刻画,如“酒瓮空床头”,不仅增强了生活的真实感,也反映了人们在极端贫困中对基本生活需求的渴望。
在感慨中,诗人提到“仰视苍苍增百感”,这句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似乎在追问生活的意义。此外,诗中提到的“诚斋老子常思量”,则是将个人的苦闷与老子的哲学思想结合,表现出一种超脱的态度。
整首诗在对比之中展现了生活的无奈与希望,如“山中采薇谁再作,竿头晒裈亦足乐”。这句话传达出一种虽然生活艰难,但仍能找到些许乐趣的哲学。最后,诗人用“明珠换得玉颜红”与“挂冠织帘不自耻”引发了对社会现象的反思,暗示着人们在追求物质与权力的过程中可能失去自我。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困境,强调了在逆境中人们的自强与乐观。同时,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呼唤人们关注底层生活,体现了强烈的人文关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贫家粮尽”是指什么?
诗中“山中采薇”象征什么?
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态度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