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六月晦日作》

时间: 2025-04-27 11:46:28

诗句

长夏忽云过,徂年行且休。

川原方渴雨,草木已惊秋。

露蔓晨犹泫,风蝉暮更遒。

明窗对清镜,世事判悠悠。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1:46:28

原文展示:

长夏忽云过,徂年行且休。 川原方渴雨,草木已惊秋。 露蔓晨犹泫,风蝉暮更遒。 明窗对清镜,世事判悠悠。

白话文翻译:

长夏的天空突然飘来了云,岁月在这一刻似乎停滞。田野和山川正渴望着雨水,草木已经感受到秋天的气息。清晨的露水还在滴落,傍晚的蝉鸣更显得急促。明亮的窗前对着清澈的镜子,世事如同这镜中的倒影,显得悠远而无可奈何。

注释:

  • 长夏:指的是漫长的夏季。
  • 徂年:即岁月,表示时间的流逝。
  • 川原:指河流和原野,泛指自然景观。
  • 渴雨:渴望雨水,形容干旱的情况。
  • 惊秋:草木感受到秋的气息,表示季节的变化。
  • 露蔓晨犹泫:早晨的露水依然滴落,泫即滴落之意。
  • 风蝉:傍晚的蝉鸣在风中更加响亮。
  • 明窗对清镜:窗明几净,映照出内心的宁静,暗指反思人生。
  • 世事判悠悠:世间的事情如同流转的时间,让人感到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晚号剑南诗人,南宋著名词人和诗人。他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尤其在诗歌上成就卓著,作品多反映家国情怀和个人理想。陆游生活在南宋时期,国家动荡不安,北方金国的侵扰使他心忧国事,常通过诗歌表达对国家的忧虑与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六月晦日作》创作于陆游晚年,正值南宋时期,国家面临内忧外患。他在这首诗中,结合自然景象,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同时也反映出他对世事的思考与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六月晦日作》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时间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索。开篇“长夏忽云过”描绘了夏季的变幻,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变化。接着“川原方渴雨,草木已惊秋”,表现出大自然的渴望与季节的交替,暗示着人生中的无常与不易。诗人以露水与蝉鸣作为意象,展现出清晨与傍晚的对比,反映出光阴的流逝以及生命的脆弱。

最后两句“明窗对清镜,世事判悠悠”则引导读者思考个人与世事之间的关系。明净的窗子和清澈的镜子象征着内心的清明,但面对复杂多变的世事,诗人感到无奈与惆怅。这种情感与自然的变迁相互交织,使整首诗既有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又富含哲理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长夏忽云过:夏季的天空突然转变,暗示着时间的迅速流逝。
  2. 徂年行且休:岁月在此刻似乎停滞,引发对时间流逝的思考。
  3. 川原方渴雨:自然界在渴求雨水,象征生命对滋养的渴望。
  4. 草木已惊秋:草木已感受到秋天的气息,表现出季节的无情更替。
  5. 露蔓晨犹泫:清晨的露水滴落,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短暂。
  6. 风蝉暮更遒:傍晚的蝉鸣愈显急促,增添了紧迫感。
  7. 明窗对清镜:明亮的窗前,映照出内心的宁静与思考。
  8. 世事判悠悠:面对无尽的世事,诗人感到无奈与茫然。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长夏忽云过,徂年行且休”形成对称,增强了音韵美。
  • 拟人:草木“惊秋”赋予了自然以生命,表现出对自然变化的敏感。
  • 比喻:窗与镜的比喻,象征着内心的清明与对外界的反思。

主题思想:

整首诗集中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对世事无常的无奈,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反思和对自然变化的细腻观察。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诗人抒发了对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的忧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夏:象征着时光的流逝。
  • 渴雨:生命的渴望与希望。
  • 草木:自然的生命力与季节的变化。
  • 露水:生命的脆弱与短暂。
  • 蝉鸣: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急促。
  • 明窗与清镜:内心的反省与对世事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长夏忽云过”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对夏天的热爱
    • B. 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 C. 对云的赞美
    • D. 对自然的无情
  2. “川原方渴雨”中“渴雨”意味着什么?

    • A. 渴望雨水
    • B. 渴望阳光
    • C. 渴望风
    • D. 渴望月光
  3. 诗的最后两句“明窗对清镜,世事判悠悠”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B. 对生活无常的感慨
    • C. 对自然的热爱
    • D. 对朋友的怀念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相比,陆游的《六月晦日作》更加关注于时光的流逝与世事的无常,而陶渊明则更多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安宁。两者在意境上各有千秋,前者略显感伤,后者则更为宁静。

参考资料:

  • 《陆游诗文集》
  • 《中国古诗词鉴赏》
  • 《宋代诗人的生活与思想》

相关查询

古风其三十六 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并序 戏赠郑溧阳 荆州歌 春日陪杨江宁及诸官宴北湖感古作 书情题蔡舍人雄 古风 其三 送别 送长沙陈太守二首 其二 酬宇文少府见赠桃竹书筒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严于律已 策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末力 耂字旁的字 闵悔 包含淮的成语 攴字旁的字 争长相雄 裔姓 阙陷 爻字旁的字 钩隐抉微 智用 乐以道和 戴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毛字旁的字 矜名妒能 甘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