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1:46: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1:46:28
长夏忽云过,徂年行且休。 川原方渴雨,草木已惊秋。 露蔓晨犹泫,风蝉暮更遒。 明窗对清镜,世事判悠悠。
长夏的天空突然飘来了云,岁月在这一刻似乎停滞。田野和山川正渴望着雨水,草木已经感受到秋天的气息。清晨的露水还在滴落,傍晚的蝉鸣更显得急促。明亮的窗前对着清澈的镜子,世事如同这镜中的倒影,显得悠远而无可奈何。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晚号剑南诗人,南宋著名词人和诗人。他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尤其在诗歌上成就卓著,作品多反映家国情怀和个人理想。陆游生活在南宋时期,国家动荡不安,北方金国的侵扰使他心忧国事,常通过诗歌表达对国家的忧虑与对理想的追求。
《六月晦日作》创作于陆游晚年,正值南宋时期,国家面临内忧外患。他在这首诗中,结合自然景象,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同时也反映出他对世事的思考与无奈。
这首《六月晦日作》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时间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索。开篇“长夏忽云过”描绘了夏季的变幻,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变化。接着“川原方渴雨,草木已惊秋”,表现出大自然的渴望与季节的交替,暗示着人生中的无常与不易。诗人以露水与蝉鸣作为意象,展现出清晨与傍晚的对比,反映出光阴的流逝以及生命的脆弱。
最后两句“明窗对清镜,世事判悠悠”则引导读者思考个人与世事之间的关系。明净的窗子和清澈的镜子象征着内心的清明,但面对复杂多变的世事,诗人感到无奈与惆怅。这种情感与自然的变迁相互交织,使整首诗既有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又富含哲理深思。
整首诗集中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对世事无常的无奈,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反思和对自然变化的细腻观察。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诗人抒发了对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的忧虑。
诗中“长夏忽云过”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川原方渴雨”中“渴雨”意味着什么?
诗的最后两句“明窗对清镜,世事判悠悠”主要表达了什么?
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相比,陆游的《六月晦日作》更加关注于时光的流逝与世事的无常,而陶渊明则更多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安宁。两者在意境上各有千秋,前者略显感伤,后者则更为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