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郡西亭偶咏》

时间: 2025-05-07 09:47:53

诗句

常爱西亭面北林,公私尘事不能侵。

共闲作伴无如鹤,

与老相宜只有琴。

莫遣是非分作界,须教吏隐合为心。

可怜此道人皆见,但要修行功用深。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9:47:53

原文展示

常爱西亭面北林,
公私尘事不能侵。
共闲作伴无如鹤,
与老相宜只有琴。
莫遣是非分作界,
须教吏隐合为心。
可怜此道人皆见,
但要修行功用深。

白话文翻译

我常常喜欢坐在西亭面向北边的树林,
不愿让世俗的公私琐事来侵扰我。
与其说是闲聊作伴,不如与鹤一起清静,
与年长的朋友相处,只有琴声最为相宜。
不要让是非之事划分我们的界限,
应当让隐士的心灵合而为一。
可惜世间的人都能看见这些,
但只要修行的功夫深厚就好。

注释

  • 西亭:指西边的亭子,寓意清静、隐逸的环境。
  • 公私尘事:指生活中的世俗事务。
  • :象征高洁、清静的生活。
  • 吏隐:指隐士或官吏,强调心灵的统一与宁静。
  • 道人:指修道之人,通常指追求道德与真理的人。
  • 修行功用:修行的实际效果或成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以其平易近人的诗风和深刻的社会关怀而闻名,作品涉及政治、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他的诗歌多以白话、通俗易懂为特点,受到后世广泛传颂。

创作背景

《郡西亭偶咏》创作于白居易晚年,他在政治上经历了多次波折,心中对世俗事务的厌倦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使得他在西亭独坐时,产生了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此作品体现了他对官场浑浊的反思,以及对清净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郡西亭偶咏》通过西亭这一特定场所,表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诗中描绘的北林、鹤、琴等意象,构成了一幅宁静、和谐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纷争的逃避和对内心宁静的渴望。诗的开头两句,诗人以“常爱”表明对西亭的喜爱,隐含着他对清静环境的珍视。接着,通过“公私尘事不能侵”,诗人强调在这个环境中他不愿被俗世烦恼所困扰,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

在与鹤的比较中,诗人表达了一种志同道合的清高情怀,鹤象征着高洁和清静,暗示了他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使用“与老相宜只有琴”,更是突显了他与高雅艺术的亲密关系,琴声则成为他内心宁静的重要组成部分。

后半部分,诗人提到“莫遣是非分作界”,表达了对人际关系的期望,希望人与人之间应以心灵的相通为重,而非被是非对错所隔阂。这种思想与隐士的生活理念相呼应,彰显了诗人对心灵自由与和谐的追求。

整首诗在意象的选择上,展现了一个隐逸者的内心世界,既有对清静生活的向往,也有对世俗纷扰的反思,表现出深刻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常爱西亭面北林:诗人常常喜欢坐在面北的西亭中,展现出他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2. 公私尘事不能侵:强调在此地他不想被世俗的事务所干扰,表达出一种追求宁静的愿望。
  3. 共闲作伴无如鹤:与鹤为伴,意味着与高洁的事物相处,体现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4. 与老相宜只有琴:指与年长的朋友相处,琴声是与之相伴的最佳选择,强调艺术的陪伴。
  5. 莫遣是非分作界:希望人与人之间不要因为是非而产生隔阂,表明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6. 须教吏隐合为心:提倡心灵的统一,强调内在的和谐。
  7. 可怜此道人皆见:感慨世间的人都能看到这一点,但真正理解的却不多。
  8. 但要修行功用深:最后强调修行的重要性,指向内心的修炼与提升。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鹤”比喻高洁的生活,增强了诗歌的意境。
  • 拟人:将“琴”赋予情感,表现出艺术的陪伴。
  • 对仗:在句子结构上形成平衡,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反对世俗纷争,强调修行的重要性,体现了白居易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亭:象征隐逸与宁静。
  • 北林:代表自然与清新。
  • :象征高洁与自由。
  • :象征高雅艺术及内心宁静。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个清幽的环境,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白居易在《郡西亭偶咏》中常爱的环境是什么?

    • A. 山顶
    • B. 西亭
    • C. 河边
  2. 诗中提到的与高洁生活相关的动物是?

    • A. 鹿
    • B. 鹤
    • C. 狐
  3. 诗人对公私尘事的态度是:

    • A. 追求
    • B. 厌倦
    • C. 无所谓

答案

  1. B. 西亭
  2. B. 鹤
  3. B. 厌倦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展现内心的宁静。
  • 《归园田居》陶渊明:同样表现隐逸生活的向往,强调自然与内心的和谐。

诗词对比

  • 白居易的《郡西亭偶咏》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均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白居易更突出对人际关系的思考,而陶渊明则更侧重于自然的美。两者都展现了对世俗生活的反思,但表现角度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白居易诗集》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鉴赏辞典》

相关查询

晓过丹阳县五首 清明雨寒八首 东园幽步见东山 晓登多稼亭三首 题吴梦与古乐府 初复即事 宿长乐县驿,驿皆用葵叶盖屋,状如棕叶云 己未春日山居杂兴十二解 其十 甲子初春即事六首 辛丑正月二十五日游蒲涧晚归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水字旁的字 张京兆 仲连 镂心刻骨 云华 龠字旁的字 斑笋 索然寡味 龝字旁的字 吉隆之喜 双人旁的字 惬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情真意切 包含鸭的成语 嫶冥 载戢干戈 鼓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