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9:47: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9:47:53
常爱西亭面北林,
公私尘事不能侵。
共闲作伴无如鹤,
与老相宜只有琴。
莫遣是非分作界,
须教吏隐合为心。
可怜此道人皆见,
但要修行功用深。
我常常喜欢坐在西亭面向北边的树林,
不愿让世俗的公私琐事来侵扰我。
与其说是闲聊作伴,不如与鹤一起清静,
与年长的朋友相处,只有琴声最为相宜。
不要让是非之事划分我们的界限,
应当让隐士的心灵合而为一。
可惜世间的人都能看见这些,
但只要修行的功夫深厚就好。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以其平易近人的诗风和深刻的社会关怀而闻名,作品涉及政治、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他的诗歌多以白话、通俗易懂为特点,受到后世广泛传颂。
《郡西亭偶咏》创作于白居易晚年,他在政治上经历了多次波折,心中对世俗事务的厌倦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使得他在西亭独坐时,产生了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此作品体现了他对官场浑浊的反思,以及对清净生活的向往。
《郡西亭偶咏》通过西亭这一特定场所,表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诗中描绘的北林、鹤、琴等意象,构成了一幅宁静、和谐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纷争的逃避和对内心宁静的渴望。诗的开头两句,诗人以“常爱”表明对西亭的喜爱,隐含着他对清静环境的珍视。接着,通过“公私尘事不能侵”,诗人强调在这个环境中他不愿被俗世烦恼所困扰,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
在与鹤的比较中,诗人表达了一种志同道合的清高情怀,鹤象征着高洁和清静,暗示了他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使用“与老相宜只有琴”,更是突显了他与高雅艺术的亲密关系,琴声则成为他内心宁静的重要组成部分。
后半部分,诗人提到“莫遣是非分作界”,表达了对人际关系的期望,希望人与人之间应以心灵的相通为重,而非被是非对错所隔阂。这种思想与隐士的生活理念相呼应,彰显了诗人对心灵自由与和谐的追求。
整首诗在意象的选择上,展现了一个隐逸者的内心世界,既有对清静生活的向往,也有对世俗纷扰的反思,表现出深刻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态度。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反对世俗纷争,强调修行的重要性,体现了白居易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个清幽的环境,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白居易在《郡西亭偶咏》中常爱的环境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与高洁生活相关的动物是?
诗人对公私尘事的态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