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精卫填海》

时间: 2025-05-02 20:50:19

诗句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20:50:19

原文展示

《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白话文翻译

往北两百里有一座山,名为发鸠山,山上长满了柘树,那里有一种鸟,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嘴是白色的,脚是红色的,叫做精卫。它的叫声自称是自己。这只鸟是炎帝的女儿,名叫女娃。女娃曾在东海游玩,不幸溺水而死,所以变成了精卫鸟,常常衔着西山的树木和石头,试图填平东海。漳水从那里流出,向东注入河流。

注释

  • 发鸠之山:传说中的一座山,位于北方。
  • 精卫:传说中的一种鸟,象征着勇敢和执着。
  • 女娃:炎帝的女儿,因溺水而化为精卫,体现了其不屈的精神。
  • :填塞、阻挡。
  • 漳水:指漳河的水,流向东海,体现了自然的流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精卫填海》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故事,作者并不明确,属于先秦时期的民间传说,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和想象。

创作背景

该诗歌源于古代神话,体现了人们对生命的敬畏与对自然的挑战。它讲述了女娃因溺水而化为精卫,执意填海的故事,反映了古人对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

诗歌鉴赏

《精卫填海》体现了坚定不移的意志和对抗自然的勇气。精卫鸟的形象不仅是对女娃悲惨命运的反映,也是对生命不屈精神的象征。诗中通过对精卫鸟行为的描绘,展现了一种执着和不甘的精神,激励人们面对困境时要勇往直前。精卫不断衔木石填海的行为,蕴含着对命运的挑战和对理想的追求,即便是再渺小的力量也有其存在的意义。这种意象在古代诗词中常常被用来象征人类对理想的追求与对自然的探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描绘了地理位置,为后文的故事设置背景。
  • 其上多柘木,有鸟焉:说明了环境的丰富性,为精卫的出现做铺垫。
  • 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通过细致的描写,勾勒出精卫的外形特征。
  • 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揭示了精卫的名字及其自我认知。
  •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引入人物背景,增加故事的历史感。
  •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展现了悲剧的发生,增强了情感的厚度。
  • 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阐述了精卫化身的原因及其执着的行为。
  • 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描述了自然环境,增添了诗的层次感。

修辞手法

  • 拟人:赋予精卫鸟情感与行为,增加了诗的生动性。
  • 比喻:通过鸟与女娃的关系,反映人对命运的抗争。
  • 对仗:在描写中使用对仗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传达了坚持与不屈的精神,展现了人类在面对自然和命运时的勇气与决心。精卫填海的故事鼓舞人心,象征着不怕失败、勇于追求理想的精神。

意象分析

  • 精卫:象征着执着与勇敢,对理想的追求。
  • 东海:代表着命运与自然的无情。
  • 西山的木石:象征着人类的力量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精卫鸟的外形特征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 文首
    B. 白喙
    C. 蓝足
    D. 赤足

  2. 女娃化为精卫的原因是什么? A. 受伤
    B. 溺水而死
    C. 追求自由
    D. 失去记忆

答案:1.C,2.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愚公移山》:同样体现了执着和不屈的精神。
  • 《登鹳雀楼》:表现了壮志与追求的诗作。

诗词对比

  • 《精卫填海》与《愚公移山》都反映了人类与自然抗争的主题,但《精卫填海》更侧重于个人的执着,而《愚公移山》则强调集体意志的力量。

参考资料

  • 《古代神话与传说》
  • 《先秦诗词选》
  • 《中国古代文化概论》

相关查询

送向西昆使蜀 送萧山和弟 遣兴 颂古 其十八 有怀德馨世赏二同年 秋怀诗四首 其四 谢池春 秋日寄怀远春弟 清平乐 鹓雏寄词,忆客岁湖上之游 送吕中甫之潞 兰阳即事 其五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金字旁的字 校庆 掷地赋声 漂游 弟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日月如箭 相步 变心易虑 鲁卫之政 羊字旁的字 小本经济 触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本基 矢字旁的字 青字旁的字 巛字旁的字 三素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